谢颖苏
半生落拓寄人篱,剩得秋心祇自知。 莫道管城花事淡,笔头还有傲霜枝。 注释:我半生漂泊无依,寄居在他人的篱笆下,只有秋天的心事才独自知道。不要说管城的菊花开得平淡,我的笔下依然有傲然挺立的枝条。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自己落拓半生的遭遇来比喻管城菊,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高洁品质的情怀。首句“半生落拓寄人篱”,描绘了自己一生漂泊、寄人篱下的境况;次句“剩得秋心祇自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本题中,要求对诗句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首先明确“三径”是“三条小路”,即“故园”;“黄花山”指代诗人所处的地方;“过重阳”是说在重阳节这天,诗人又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答案】
【注释】 落拓:穷困潦倒。管城:指汉末管宁,字子期,隐居不仕。傲霜枝:比喻坚韧不拔的菊花枝条。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所作,寄兴于菊之高洁,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是一首清丽淡远的小诗。 第一句“半生落拓寄人篱”,诗人借“落拓”两字,点出了一生的坎坷和不平。“半生”说明时间漫长,“落拓”表明人生道路艰难曲折。而“寄人篱”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一生的坎坷和不平
【注释】: 榕坛:指福州西湖中的五老峰。十笏山斋:作者在闽中时,曾筑有“十笏山斋”于闽之西。此句言:我在这里修筑山斋,构筑竹林。筼筜:一种水生植物,其叶为扇形,根可为药。 【赏析】: 《画竹》是宋代文人米芾的一首七绝,诗题一作《画竹歌》。此首诗以咏竹起兴,借物言志,托物抒情。诗的前两句写竹的风姿。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全诗意境高旷、清新隽永,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下面是逐句释义: 爵觚盘敦鼎彝钟,掩映清光竹一丛。 爵觚、盘敦、鼎彝、钟,都是古代青铜器,这里指代各种精美的器皿。 掩映清光竹一丛,竹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幽静美丽。 种竹道人何处住,这里的“种竹道人”是指那些种植竹子的人。 古田家在古防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老的稻田就在古老的防风遗址附近,防风是一位古老的地名。 译文: 爵形的酒器,盘状的敦实
【注释】 建滩:地名,指浙江建德一带的江河。离披影:指竹和菊花的影子。 【赏析】 《题画竹菊》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画面上看到的“竹”与“菊”,都是他记忆中的景物,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深深的眷恋之情。此诗首句写诗人长年漂泊在外,对家乡山水的怀念之情。第二句写诗人今日面对画作中的景色,不禁想起了过去在舟中经过建滩时的情景。第三、四句则是写诗人看到画上的竹与菊,如同置身其中一样,感受到那扑人肌肤的寒意
故园三径久荒凉,岁岁天涯滞客装。 又是一年秋去也,黄花山下过重阳。
爵觚盘敦鼎彝钟,掩映清光竹一丛。 种竹道人何处住,古田家在古防风。
谢颖苏,初字采山,后改管樵、琯樵,号北溪渔隐,又号懒云,亦称懒云山人、懒翁。 清福建诏安人。 父声鹤,能诗。 少负奇气,工技击,精书画,尤善水墨竹兰,为闽派代表画家。 咸丰七年(1857)来台,先后寓居台南吴尚沾举人家、台南海东书院、板桥林本源家,并曾北游三貂岭,时与大龙峒文士往来。 后又往新竹潜园为客。 流寓四年,台北李学樵、新竹李逸樵等均追随之,为当代流寓画家中之最具影响力者
谢颖苏,初字采山,后改管樵、琯樵,号北溪渔隐,又号懒云,亦称懒云山人、懒翁。 清福建诏安人。 父声鹤,能诗。 少负奇气,工技击,精书画,尤善水墨竹兰,为闽派代表画家。 咸丰七年(1857)来台,先后寓居台南吴尚沾举人家、台南海东书院、板桥林本源家,并曾北游三貂岭,时与大龙峒文士往来。 后又往新竹潜园为客。 流寓四年,台北李学樵、新竹李逸樵等均追随之,为当代流寓画家中之最具影响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