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昉
这首诗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字升庵)的《春晓》。诗中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诗句释义: 1. 薄衣初试晓寒轻,云阁残阴雨弄晴。 - “薄衣初试”:初穿轻薄的衣裳,迎接清晨的微凉。 - “晓寒轻”:清晨的寒冷不重,仿佛是轻轻的。 - “云阁残阴雨弄晴”:天空中的云层像阁楼一样高耸,雨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 2.
诗句翻译:共坐栏杆边,太阳即将落山,更把金色的蕊瓣轻轻洒向流霞。 译文:与黎教授共坐一栏,夕阳西下,我再次将金蕊花瓣洒向天空。 注释:此诗描绘了诗人与黎教授在日暮时分共坐一栏的美好时光,以及他如何欣赏和珍惜这份宁静与美好。 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即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在简单中发现深意
【注释】婆饼:饼类食品。焦啼:形容叫声凄凉哀婉,如人焦灼哭泣。冷东风:春风寒冷刺骨。作雨来:昨夜山中下雨。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春山中景色,诗中用“残梅”点题,写山中的景致,也写出了初春时节天气的严寒。 首句“婆饼焦啼晓户开”,写清晨鸡鸣,婆饼(一种饼类食品)被烧焦的声响凄厉,惊醒了早起的人们。次句“冷东风里惜残梅”,写寒风凛冽,梅花凋零。第三句“片云祇傍檐头宿”,写只有一片云彩在屋檐下休息
诗句赏析: - 第一句:"晓入南山路"。这句描绘了诗人清晨时分进入南山的小路,这里的“晓”字表达了时间的早晨,而“南山路”则给人一种宁静和深远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隐居之地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 第二句:"松风最好听"。这句诗直接点明了山中的主要声音来源——松风。在寂静的山林中,松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它不仅为山间增添了生机,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逐句释义: 1. 山中:衡门,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用木头或者竹子搭建,中间留有空隙。客去懒冠巾,客人离开懒得整理衣冠。尽日看山自在身,整日欣赏山水,感到自在舒适。 2.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3. 译文:衡门之下,客已离去
西湖 小舟撑开春日的花,第三桥头观赏晴空。 船边吟唱飞出轻鸥一片,十里天风吹动绿杨树。 译文:在春天里,我乘着小船,欣赏着满江的花朵,第三桥头,晴空万里。我在船边吟咏时,有一群白色的鸟儿从空中飞起,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是在为我伴唱。而远方的十里之遥,风拂过绿杨树,轻轻摇曳。 注释:西湖、花浪香:西湖的美景,如花似浪般迷人。第三桥底:第三座桥下。弄晴光:欣赏晴空。轻鸥片:轻盈的鸥鸟飞翔
飞到一枝上,须啼三五声。 烟中犹仿佛,月下最分明。 注释: - 飞到一枝上:鸟儿栖息在树枝上。 - 须啼三五声:鸟需要鸣叫三五声。 - 烟中犹仿佛:烟雾之中依稀可见。 - 月下最分明:月光下声音最为清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夜景象,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的“飞到一枝上”形象地刻画了鸟儿栖息的状态
春归 南北春归有许忙,一晴轻策度林塘。 柳摇别岸东风瘦,花落断桥流水香。 老去客游空剑气,日来心事只诗囊。 幽情一点云天远,独鸟无声飞夕阳。 逐句释义 1. 南北春归有许忙 - 春天来临,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显得有些忙碌,因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2. 一晴轻策度林塘 - 天气晴朗,我轻轻策马走过树林和河流旁。这句描绘出作者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骑马穿行于自然之中的惬意心情。 3.
赠别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体现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注释: - 傍桥买得小溪船:在桥边买了一艘船。傍桥,靠近桥梁。 - 略举离杯去意悬:略微举起酒杯,心中带着离别的遗憾。略举,略微举起。去意,离开的意图。悬,挂念、牵挂。 - 一水夕阳红荡漾影,数峰晴树碧生烟
登龙山塔寺 吴越夕阳多远山,塔楼高处九秋寒。 江豚吹浪腥风湿,野鸟行空翥雪干。 白日潮声僧老尽,黄埃世路客游难。 海门航散孤云落,酒醒不堪深倚栏。 【注释】 1. 吴越:指浙江一带,古代属吴和越两国。 2. 夕阳:太阳西斜时的景象。 3. 塔楼:指塔上的楼阁。 4. 九秋:秋季的九月。 5. 江豚:生活在长江中的一种哺乳动物。 6. 腥风:带有腥味的风。 7. 野鸟:野生的鸟儿。 8. 黄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