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诗句如下: 1.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此句描绘了夜深人静时,不知是谁吹起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的情景。桓伊三弄是东晋时期著名音乐家桓伊的技艺,他善于吹奏笛子,能够演奏出令人陶醉的乐章。这里的“惊破”一词表达了对这悠扬笛声的留恋与不舍。而“绿窗幽梦”则营造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夜晚氛围,暗示主人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被打扰,感到既惋惜又无奈。 2.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昭君怨 楼外东风到早。染得柳条黄了。 低拂玉阑干。怯春寒。 正是困人时候。午睡浓于中酒。 好梦是谁惊。一声莺
诗原文:马上琵琶恨转浓,恩情犹自胜深宫。他家待买长门赋,不为无金与画工。 注释: 1. 马上琵琶:指在马背上弹奏的琵琶声。 2. 恨转浓:形容琵琶声中充满了怨恨之情。 3. 恩情:指对皇帝的眷恋或怀念之情。 4. 长门赋:即司马相如所作《长门赋》,相传为汉武帝宠妃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宫后的悲歌。 5. 不为无金与画工:意思是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这样的艺术创作,即不能得到这样的画作或艺术作品。 赏析
衰草胡沙漠漠秋,黄河南入汉家流。 佳人莫怨丹青误,写出麒麟万户侯。 注释翻译: - 衰草茫茫,胡地辽阔,秋天景色显得更加凄凉;黄河向南流入汉水,流向中原。 - 佳人不要怨恨画师无法画出自己美丽的样子,反而因为这幅画,她成了万户侯的夫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边疆安宁的渴望。诗人以衰草为背景,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孤独
【注释】 曾记:曾经记着。曲阑:曲折的栏杆。缥缈:形容轻飘的样子。眼波:指眼睛,这里泛指女子的目光。深注:深情地注视。柳外笑吟声:指在柳树林中传来的笑语声。打流莺:用箭射鸟。流莺:指黄莺。月下梨香暗散:在月光下梨树散发出香气,随风飘散。雪后兰芽肥绽:雪后的兰花刚刚发芽,显得格外娇嫩。更欲比年华:更加想要与往年相比。雨馀花:雨后的花朵。 【译文】 曾经记得曲阑之上,你眼波流转,情意深沉。
昭君怨 一闭昭阳二十春,才瞻天表已胡尘。 由来错认君王弃,过眼何曾屈一人。 译文: 在昭君的宫殿中度过了二十个春天,刚一抬头就看到天际已被胡尘遮蔽。人们一直错以为君王抛弃了她,却从未有人因此而屈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昭君在宫中的生活和对外界的观察,表达了她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和对君王态度的不满。诗人用“一闭”“二十春”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昭君命运的转折和悲剧性。而“由来错认君王弃
昭君怨 长门回头泪沾襟,琵琶弹起唱薄命。 不要管那丹青是否值钱,丹青画得虽好,却没有用意。 君王每天忙碌不停,怎么能让美女迷惑了心智。 何况是丹青之力,暂时使君王动心。 和戎苟有利益可得,在胡地也等于在中原。 一时之间丹青手,只能改变人的容貌。 自古以来更有如簧巧舌之人,鹿可以是马也可以是白,也可以是黑。 鹿可以是马也可以是白也可以是黑,如此的丹青杀也是值得的
昭君怨 虏帐风沙粉黛摧,空将青冢瘗蛾眉。 人生不用如花貌,只把黄金买画师。 注释 昭君怨:又名“王献之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闺怨词。 虏帐:指胡人的帐篷,这里泛指异族统治区。 风沙:风和沙土。 粉黛:女子用白粉和脂墨画眉,也用来比喻妇女的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墓。 蛾眉:代指南方女子的眉毛。 人生不用如花貌:人不必长得如花一样美丽。 如花貌:像鲜花一样的容貌。 画师:画家或画工。 赏析
掩泪抛长袖,从今歌舞稀。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昭君离开汉朝后,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放弃了原本的歌舞生涯,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与责任感。她选择离开繁华的城市,到边远地区去守护和平,体现了她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肯将边地月,来照汉宫衣。 这句诗则表达了昭君虽然远离了故国,但依然心系故土,希望月亮能够照见汉宫中的衣裳,以此来表达她的思念之情。这既体现了她对故国的深情厚意
【解析】 本词的上片写关塞阻隔,两地相思之苦;下片抒发对汉主恩泽的怀念之情。“未晓戎王礼”中的“戎王”,指北朝入侵者,作者借指北朝侵略者;“堪怀汉主恩”中的“汉主”,指汉王朝,作者借指汉族统治者。 【答案】 【注释】 ①关塞:边关要塞。②一从:自从。③长悬双泪痕:长长地挂着两行眼泪。④戎王:北朝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首领。⑤何似:怎比得,如何比得上。⑥玉门: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