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了
【注释】 ①偈(jié):佛教语,佛经中用韵文来说明教义的文体。 ②堆堆地:形容堆积的样子。 ③常光:佛教语,指佛法的光明普照众生。 ④玄途:深奥的道理。 ⑤妙体:精妙的体悟。 ⑥正去:即“正去方”,指从正面、正面去理解或修行。 ⑦傍来:旁边来的。 ⑧晓路:明亮的道路。 ⑨都及尽:全部到达了尽头。 ⑩不觉:没有意识到。 【赏析】 这首诗是颂赞佛法的,全诗以颂赞佛法为旨。首二句说佛法的功德,第三
注释:寒明一点的落叶落在空荡的树林中,朕兆的征兆已经触及到现今。目击正直的面孔却流露出渗漏的神情,青天白日却让人变得迷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树叶、人脸等细节的观察,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心不古的感慨。诗中的“朕兆”指的是帝王的征兆,而“正容”则是指正直的面孔,这些词语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中的“朕兆依俙已触今”、“目击正容成渗漏”等句子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尘世中,我始终保持着对佛法的执着和虔诚。 1. 兀兀不忘机巧,灰来已得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世事纷扰,但我仍然不忘佛法的真谛,已经达到了纯净的境界。"兀兀"是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的样子,"灰来"是指世俗的生活和烦恼,"机巧"是指世俗的知识和技能,"纯"是指佛法的纯净。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我在世间忙碌,但我仍然坚守佛法的真谛,不沾染世俗的机巧。 2. 虚明无间断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哲理,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及其相应的译文: 1. 湛寂凝然透: - 湛寂:深沉寂静 - 凝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 通:渗透 译文:深藏的寂静无声地渗透到了每一处。 2. 孤明彻底空: - 孤明:孤立的明亮 - 通:通透、完全 译文:孤独的明亮彻底地展现了空无。 3. 秋风生古韵: - 秋风:秋天的风 - 古韵:古老的韵味、气息 译文:秋风带来了古老气息的觉醒。
注释 1. 彻澄无凝碍:彻底澄清,没有任何障碍。 2. 情尘迥脱然:情感的尘埃完全摆脱了,变得清晰透明。 3. 全机忘照外:完全忘却了外界的存在。 4. 一句未分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句子之前。 5. 枯木云笼透:枯木被云雾笼罩,仿佛透出一种神秘感。 6. 寒潭月夜圆:在寒冷的潭水上,月亮显得特别明亮。 7. 回头开正眼:回过头来,打开正眼看世界。 8. 芳草破春烟:春天的草木开始生长,烟雾弥漫
【注释】 偈颂:佛家语。佛教中,以韵文形式宣扬教义的一种文体,通常用诗歌的形式来阐述佛法。 偈:佛教中的短篇说教或经文。 颂:一种韵文形式。 二十九首: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偈颂二十九首》之一。 其:代词,指前文提到的“偈颂”。 二十八:此句是序号,表示这是第28首偈颂。 虚而灵:空灵、虚幻而又灵动。 寂而妙:寂静而又神奇美妙。 明密:明亮而深邃。 浩然:浩大无边的样子。 落鉴照
【注释】 意句难分别:意绪纷乱难以分辨。 风骚:诗的韵律、声调和风格,这里指诗词。 提刀:比喻用刀杀生。 空四顾:无所事事地四处张望。 驻步失全牛:驻足不前,丢失了牛的踪迹。 落眼:看破,洞察。 情尘脱:心性超然物外。 归根:归返本源(佛家用语)。 景象幽:景象幽静深远。 万缘俱不到:万种因缘都达不到。 佛祖莫能酬:佛祖也不能报答。 【赏析】 此为一首偈颂,其内容是说,在世俗世界中
注释:不冒犯清澈的波涛,让江水平静地容纳一弯月钩。 船头忘却了色彩,却失去了航行的全部机巧。 水流密布的地方会融合,水流畅通的地方可以顺流而下。 古老的帆船在宁静的夜晚漂浮,任凭风向变化而自由自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上夜景。首句“不犯清波句”,表明诗人并不追求与江水碰撞、破坏自然美,而是顺应自然,欣赏其澄澈之美。接下来的诗句,“澄江涵一钩”,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钩,映照在江水中的景象
注释:密密的织梭在不停地穿梭,但机丝却无法挂住。木鸡在清晨的门前啼叫,而石女则在夜晚生了孩子。曾经点燃的寒灰之火已经熄灭,难以埋藏古墓上碑石的踪迹。荒凉的郊野上春草绿油油,微风轻拂之下草木依依。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织布、生儿、燃火等生活琐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注释】 道得第一句,不被拄杖子瞒。 识得拄杖子,犹是途中事。 【赏析】 这首诗是颂赞佛家语“道”(佛教语)的。所谓“道”,就是佛经中的教义。诗中所说的“道”,就是指佛家的语言和教义。“道”是佛家的术语,也是佛家的思想。佛家讲“道”,强调的是修心、修身、修性、修德,以实现“解脱”。而“解脱”,也就是达到“觉悟”、“悟性”、“悟道”。 首句点出“道”,接着第二句说“不被拄杖子瞒”,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