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德光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和内容。 诗句解释: 1. 丧尽生涯卖笊篱:这里“丧尽生涯”意味着彻底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或方向,而“卖笊篱”则是一种传统手艺中的捕鱼工具,常用于捕鱼时使用。这里的比喻可能是说某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或者技能,转而去做一些低贱的工作。 2. 白拈火里讨便宜:这里的“白拈”意为白白地抓取,“火里”可能是指火炉或者其他高温环境,“讨便宜”则是指试图从中获得好处。整体看来
【注释】: 颂古十三首 其五:颂古人,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是此诗的主旨。非风幡话露全机,“幡”通“翻”。“风幡”指风动的幡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全机”,即全机变,指世事的变化。“非风幡话露全机”意谓世事变幻莫测。千古丛林起是非,指佛教禅宗丛林中,历代高僧大师们为了弘扬佛法而展开的争论。“是非”,指佛家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果报。“千古丛林起是非”意谓从古至今,禅宗丛林中一直存在着争论与斗争
【注释】 颂古:赞美古人的事迹;十二句诗,每句都是一个故事。 赵州勘婆:指唐代赵州和尚勘问一位名叫婆罗门的人,此人曾用百发百中的箭射中了一只老鼠和一只油瓮,但被勘问者驳斥得无言以对。 趁(chěn)得:趁机。 老鼠:比喻那些不守规矩的人或事。 打破:打碎,形容毁坏、消灭。 油瓮:盛放油或其他液体的瓦器。 【赏析】 此诗通过赞美赵州和尚勘问“婆罗门”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善于钻营投机钻营的人及事
注释: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又从快乐中寻求苦难。这样的僧人都未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即使彻底明白了生命的根源,也只能是泥泞中洗刷泥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人生的一种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困扰时,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寻找快乐;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并不在于表面的繁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宁静、内心的满足。这种理解,对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塑造都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尊者亲:指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尊者。曾见佛来:阿难尊者曾经亲眼见到佛陀降生。双眉策起笑颜开:双眉舒展,笑容满面。 古今: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丝毫许:一点半点,微不足道。天上人间孰可陪:哪能算得上与天上人间的人相配。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写,是颂古十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阿难尊者的形象。阿难尊者在佛陀诞生时,曾亲眼目睹这一奇观,他的眉毛舒展开来,面露喜悦之色
【注释】: 飏:飘扬;樵斧:打柴用的斧头;碓坊:古代的磨米石,用来舂米。这首诗是描写农事生活的。 通:消息。黄梅天,即梅雨季节,此时雨水多,天气闷热潮湿。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劳动的繁忙景象,诗人以“采樵”、“舂米”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农民们忙碌的生活状态,形象而具体,生活气息浓郁。 首句:“飏下采樵斧”,写采樵的人挥舞着斧子,在山野中穿行。“飏下”二字写出了采樵人的轻快和自由
在宋代释清了的偈颂十首中,“机轮转处,作者犹迷。祖令当行,魔军胆丧。”是第二首中的诗句。此诗描绘了一个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仍然迷茫,而正当佛法要显现时,却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疑惑而失去了勇气。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 1. 诗句释义: - 机轮转处:暗示着世间万象都在不停地转动,变化无常,如同车轮一样不停滚动。 - 作者犹迷:表示诗作者(或修行者)依然未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对真理的理解还处于迷惑之中。
诗句原文: 说佛说祖,泥中洗土。 谈妙谈玄,十万八千。 现成公案,已落言诠。 提起衲僧拄杖子,浑家送上渡头船。 译文: 讲述佛教与祖先的智慧,如同泥土中的洗涤。 谈论玄妙和深奥的道理,数量达到十万八万。 现成的公案已经落入语言的描述之中。 提起和尚拄着的木杖,家里的女人将渡船送到了码头。 注释: - 说佛说祖:讨论佛陀及其祖先的智慧。 - 泥中洗土:在泥土中洗净自己。象征自我净化或修行。 -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赵州南,石桥北,观音院里有弥勒。 - “赵州”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河北省的赵县,这里可能是引用了某个禅宗名刹。 - “石桥”可能指的是位于赵县的某个古桥。 - “观音院”则是指一个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庙。 - “弥勒”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常被认为将在未来成佛。 2. 祖师遗下一只履,直至而今寻不得。 - “祖师”指的是某位重要的佛教祖师或高僧。 -
我们将这首诗分为四行来解读。每一行都包含了一些关键词和解释。 第一行:“七手八脚,三头两面。” - 注释:这可能意味着某人或某物在忙碌中表现得非常混乱或者不协调。 - 译文:他们手脚不停,头绪繁多,难以应对。 第二行:“耳听不闻,眼觑不见。” - 译文:他们的耳朵不听,眼睛看不见。 - 注释:这可能是对那些无法理解他人意图或视而不见的人的描述。 第三行:“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