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
【注释】 不可全凭药,时闻亦用针: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来治疗。时闻:不时听说。亦用针:也可用针来治疗。 频抽口鼻血,脑热勿令侵:经常出血,不要损伤脑部。 【赏析】 这首诗是王良在《百一歌》中的第三十七首,写的是“头风”的病状及其治疗。 “不可全凭药”,说明“头风”的治疗,单靠药物治疗是不行的,还须配合针灸。“时闻亦用针”,强调针灸治疗的重要性,即有时还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 “频抽口鼻血”
【注释】瘴:南方的湿热气候。地骨:即天雄,一种植物。犀角:犀牛角。决明:即青葙子,草名。 【赏析】此诗为作者自作诗一首。诗人在诗中用“有瘴多须泪,无令冷药多”两句,道出了自己对医药之思。瘴,即南方湿热之地的病;冷药,指寒凉药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身体得了瘴病,那就要多流泪了,但不要滥用寒凉药物。因为南方湿热之地的病,与北方寒冷地方的病不同,所以不能一味地采用温药来治疗。 “细辛并地骨
【注释】 王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这里比喻医术高明。百一:指《百一选方》一书。 有病何妨疗:意思是说有病了可以治疗。 无伤血莫针:意思是说不必刺破血管也不要针刺。 近来愚学者:近来那些没有学问的人。 此意未知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们对于这种道理还不是很明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医诗,通过“有病何妨疗,无伤血莫针”两句,表明作者认为即使有病也应该及时治疗,不必因为怕伤着血管而拒绝治疗
【注释】 眼病:指眼睛的疾患。 一切眼昏瘴(zhàng): 一切眼花,即目眩。瘴,湿热交蒸,使视力不清。 皆因热所伤:都因为眼睛受到热的伤害。 莫令肝脏冷: 不要使肝火旺盛。 泪出转难当: 泪水出来后更加难以忍受。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眼病的诗。诗人以百一为题,用七言律体形式表达了他对于眼病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句“一切眼昏瘴,皆因热所伤”,直接点明了病因。这里,诗人将眼病比作一种疾病
注释:风从肝脏吹起,突然间得了青盲。这病是通神的奇效,除非解了损伤眼睛的毒物。 赏析:此诗为作者在一次意外之中得的病,他因突然患了青盲而感叹不已。他以“乌风起肝脏”形容自己当时的症状,“忽患便青盲。”表达了自己的痛苦。接着用“便是通神妙”,“除非解损睛”来说明这种病症的神奇和难治
注释: 外瘴需磨砺去,用黄连最有效。 乌鱼的骨很有用,不要用珍珠来代替。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药用的诗。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两种药物的功效,一种是外瘴需要磨砺,用黄连最效,另一种是乌鱼的骨有用,不用珍珠代替。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仗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两种药物的功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医药知识的了解和尊重的态度
王良百一诗 其二十四 远来亦忌饱,出去不妨饥。 向水莫许骤,偏伤肺与脾。 注释 1. 远来亦忌饱:远方来的人也要注意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影响健康或带来不便。 2. 出去不妨饥:外出时可以不必太饿,但也不能过分饥饿,以保持适当的体力和能量水平。 3. 向水莫许骤:在饮水时要慢慢喝,不要突然大量饮用。 4. 偏伤肺与脾:这可能指的是饮食过于油腻或生冷的食物会伤害脾胃。 赏析
王良百一诗·其二十六 偏怕腥膻物,仍嫌土作槽。鼠穿成大秽,更忌草中毛。 译文注释 我最怕腥膻之物,还是嫌弃那些用土做的槽。连老鼠啃食的痕迹都让我厌恶,更不用说草中的毛发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动物厌恶的诗,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和尊重。首句“偏怕腥膻物”,直接点明了主题,表现出诗人对动物的深深怜悯之情。次句“仍嫌土作槽”,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动物生活环境的关注
注释: - 近学新医者:最近开始学习医术。 - 还知此事难:然而,我仍然知道这很难。 - 将针宜刺浅:使用针时适宜针刺浅层。 - 方便更须端:方便时更要注意端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学习医学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医学学习的困难和对医学实践技巧的重视。通过“将针宜刺浅,方便更须端。”两句,诗人强调了在进行医学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即进行针灸时要尽量选择浅层
注释:黄风有赤脉,指的是黄疸的症状。白翳忌侵睛,指的是目翳的症状。须抽眼脉血,救治疾病需要抽取眼睛的血。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黄疸和目翳的临床症状。其中“黄风”和“白翳”都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分别对应于黄疸和目翳的症状。而“须抽眼脉血”则是针对这些症状的治疗方式。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展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