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埴
注释: - 半篙:船的深度,一篙大约是两尺。 - 四垂山:四面环山。 - 不见年时白雨船:没有看见去年那艘载着白纸和雨水(用来写字)的船。 - 自恨:自怨。 - 搔:用手抓。 - 短发:指头发稀少。 - 一鸟:一只鸟。 - 粘天:高高挂在天空上。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通过描写自己所见之景,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哀怨。 首句“半篙水映四垂山”,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注释: 回首桃花,只是普通的花,不必太过追求。还君本色,还给你原本的菊花颜色。一篱秋,秋天里,一堵围墙。小儿德祖,小孩子看事情太简单了,他们不懂什么叫杨梅子。个话头,他不懂得欣赏杨梅子的味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刘元翁通过描写菊花、杨梅子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菊花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杨梅子则象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诗人用菊花和杨梅子作比,告诫人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注释】 二供:指供奉、侍奉。亦相宜:也合适、很适当。眼底忘忧粲(càn)是诗:眼中忘却了忧愁,写出的诗歌像灿烂的珍珠一样。粲(càn):光彩照人的样子。有恨春风不相待:心中怨恨春天迟迟不来。不相待:不相等待,不等闲。山林著在日长时:把山和林留在了阳光充足的日子里。著(zhuó):同“坐”。 【赏析】 此为一首咏物言志诗。作者借题发挥,托物寓理,以“初夏湖山”为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
【注释】 合昏:傍晚时分。 白:指白色花瓣的花朵。 阅历:经历了。 春风:温暖的春日风。 人眼恕:人的眼中宽容、宽恕,这里指春风吹过,使百花开放,人们的眼睛也感到宽慰。 度荒寒:度过严寒。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者在夏天的傍晚来到鹄山,看到山中的白花盛开着,就领略了山中的美丽景色。同时在山中经历了春风的吹拂,看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而这种美景和经历都让人感到宽慰
【注释】: 道间语其一 :这是作者在道中遇到一位卖药人时,与他交谈的诗句。 往往骑驴走一遭:常常骑着驴到处游历。往往,常常。 江南何处识田毛:江南哪里有地方认识田中的稻谷。识,认识、辨别的意思。 几人叹息秋风里:有几人在秋风里发出叹息。 要到天河手不高:到天河那里手力还不够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道中偶遇卖药老人,与之交谈时的所见所思。诗中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逐句分析,最后给出答案。本题中,“东湖汤饼后进翁展墓饮嵩山踏雨泳归在行相继属和兰亭集献之”是第一联:“在东湖的汤饼宴之后我跟随老翁参观他的墓地,喝过茶,到嵩山去游历,又踏着雨水回来
《和舒波社日清明》是宋代诗人张埴所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逐一展开解读这首诗的每个部分: 1. 诗句解读: - 小试麻鞋路半干:描述了作者在春日里踏访乡间小路的情景。"小试麻鞋"可能意味着穿着轻便的麻鞋,而"路半干"则表明路途中已有不少积水或泥土的痕迹,显示出春天雨后的清新气息。 - 归来连得好诗看:表达了作者归家后的喜悦心情,即回家后可以欣赏到好诗。 - 去年曾被梅花恼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湖山胜景,触景生情,想到曾经吃过的故侯瓜,就勾起了往事的回忆,不禁悲从中来。 重台栀子:指栀子花。栀子花有重瓣和单瓣两种,这里指重瓣。 玉攒花:形容花朵洁白、晶莹,像玉石堆成的花瓣。 供嘉:供献,献上。 三嗅馨香几欲泣:多次闻到花香,几乎要流下泪来。 年时曾食故侯瓜:意思是说,当年(作者)曾经吃着这种果实(故侯瓜),是故侯的瓜。 赏析:诗人以重台栀子喻荷花
【释义】:山灵浑不倦差排,四供相随好雨来。花木成行新膏沐,麻鞋更上一层台。 【注释】:浑:全;差:尽。麻鞋:用苎麻纤维织成的鞋子。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诗人在初夏游览湖山时的感受。首句说“山灵”,即山神,山神并不疲倦,所以“四供相随好雨来”。次句点明游赏的季节是初夏,地点在湖山。三句写花木长势喜人,给人以清新之感。末句写诗人漫步登高,心情舒畅
【注释】 东湖汤饼:指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汤饼,面食,古代祭祀前供品。后进翁展墓:《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字子敬,晋朝书法家,官至中书令。他死后,人们把他葬在东山(今江苏句容县东南),后来人们把东山叫做“献公山”。 展墓,即葬于东山。饮嵩山:据《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死后葬在河南登封,后人称其为“献公山”,故有“饮嵩山”之说。踏雨泳归:相传,王献之曾游会稽东山,遇暴雨,于是解衣淋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