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李熙,字亦元,号卧公,生于1864年,卒于1905年,是清末的著名诗人。 李熙在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不仅担任过刑部主事,还参与了经济特科的推荐。这些职务和活动为他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观察和体验,使他能够深刻理解并表达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李熙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和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
清代李熙《挽张之洞联》释义
【释义】:我平常在稷下讲学,有三千名学生。死后葬于成都,有八百棵桑树。 【注释】:(1)稷下:齐国的都城临淄城,是当时的学术中心。(2)“身后”指死后。(3)成都:四川成都府。 【赏析】:此对联以张之洞生前与身后作对比。上联写他生前的声名,说他曾在齐国的都城临淄讲学,有三千学生听讲;下联写他身后的名声,说他死后葬于成都,有八百棵树。两句相对,突出了其声名之大
亦元,原名李熙,清代诗人
李熙,字亦元,号卧公,生于1864年,卒于1905年,是清末的著名诗人。 李熙在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不仅担任过刑部主事,还参与了经济特科的推荐。这些职务和活动为他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观察和体验,使他能够深刻理解并表达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李熙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和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
李熙
李熙,字亦元,号卧公,生于1864年,卒于1905年,是清末的著名诗人。 李熙在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不仅担任过刑部主事,还参与了经济特科的推荐。这些职务和活动为他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观察和体验,使他能够深刻理解并表达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李熙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和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