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景逾千载,吾人得共登。
五峰交地势,一水合沙棱。
荆国成何事,浮丘无异能。
山头有田父,未必识中丞。
【注释】
胜景逾千载:胜过千载。逾,超过。
吾人得共登:我们有机会一起登上这座山。
五峰交地势:五座山峰相互交错排列。
一水合沙棱:一条小溪汇入沙滩。
荆国成何事:荆国成为什么?
浮丘无异能:浮丘山没有特殊能力。
山头有田父:山头上有个农民。
未必识中丞:未必认识这位县令(丞)。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游之作,写陪完颜御史游览金石台,分韵吟咏所见胜景,并抒发感慨。
首联“胜景逾千载,吾人得共登”,以“胜景”为题,点明游览地点。诗人认为这里的风景之美胜过千古,有幸与御史一起登山游览。这是全诗的开篇,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既写出了作者对金石台胜景的赞美,也写出了诗人与御史同游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
颔联“五峰交地势,一水合沙棱”。这两句描写了金石台上的自然风光:群山环绕着地势险峻的五座山峰,一条小溪流经山间,汇入沙滩。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颈联“荆国成何事,浮丘无异能”。这两句诗人以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荆国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这里用来比喻金石台上的美景;而浮丘则是指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地,用来比喻那些隐居深山、不问世事的人。诗人认为这些景色虽然美丽,但却与自己的才能无关,无法用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看淡、追求高洁品质的高尚品质和人生态度。
尾联:“山头有田父,未必识中丞。”最后,诗人写到在山头上有一个农民,他可能不认识这位县令(丞)。诗人通过这个细节来表达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态度,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注重实际行动和品德修养。
整首诗通过对金石台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看淡、追求高洁品质的人生态度。同时,诗歌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