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端有济川才,百役供需入总裁。
东海神鞭驱石去,南山材木蔽江来。
万年砥柱狂澜息,千里桑麻故道开。
昭代君臣同禹稷,直将和气弭天灾。

【注释】

竹木:指竹材。竹木事,指伐竹木的事。将作同知:官名,掌管土木建筑的工程。明斋(míng zhāi):人名。

趣河防:奔赴河防。竹木事还京:伐竹木的事完成后返回京城。

济川:治理河流。百役:多种劳役。供需:供给和需要。总裁:主持。

东海:泛指黄河以北地区。东海神鞭驱石去:比喻用人力把石头从河中驱走。

南山:指长江以南的山区。南山材木蔽江来:比喻运来的木材遮蔽了长江。

砥柱:即砥柱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黄河中的一段。狂澜:狂风巨浪。息:平息。

桑麻:桑树和麻子,指农田。故道开:原来因水患而荒废的河道重新开通。

昭代:指宋朝。君臣:皇上与大臣。禹稷:夏禹、商汤,古代贤明的君主。

弭天灾:止住天灾的发生。

【赏析】

《送将作同知明斋趣河防竹木事还京》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宋神宗时期,苏轼奉命赴陕西治平军任将作同知,途中经过黄河,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首句“明公端有济川才”表达了诗人对明斋才华的认可,认为他具有治理河水的能力。接着“百役供需入总裁”则描绘出了当时社会百业供职于朝廷,而明斋却能主持大局,领导百业。

第二句“东海神鞭驱石去,南山材木蔽江来”。这里的“东海神鞭”和“南山材木”分别象征了黄河的东流与长江的南流,通过“驱石去”“蔽江来”的形象描绘,展现了黄河与长江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第三句“万年砥柱狂澜息”,这句诗描绘了砥柱山在黄河中的巨大作用,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使得黄河得以安宁。

最后两句“昭代君臣同禹稷,直将和气弭天灾”,则是诗人对明斋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像大禹一样治理洪水,消除天灾,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宁。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明斋才能的肯定,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