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为说淮南事,白骨如山草不生。
翻覆几回云雨手,登临无限古今情。
长街竟日人烟绝,小市通宵鬼火明。
欲省先茔归未得,悬河老泪若为倾。
【注释】
次曹新民感时伤事韵三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以“感”字开头。次曹,即次第,指顺序;新民,是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别号。这首诗写于公元764年(大历九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在蜀地漂泊流离,有感于世事变迁,感慨万分。淮南事,泛指安史之乱。白骨如山草不生:形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翻覆几回云雨手:比喻变故多端,反复无常。登临无限古今情:登高凭吊,感慨万千。长街竟日人烟绝:形容战乱期间,市井萧条,人烟稀少。小市通宵鬼火明:指夜晚,人们点起灯火继续营业的情景。先茔,祖坟。省,同“省视”,探望。
【译文】
客人来访,我为他讲述淮南战事,满目疮痍,尸骨如山,草木不生。
几经变故,朝廷中风云变幻,权臣掌权,政治黑暗。
战乱之后,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空荡无人,一片死寂,只有鬼火闪烁。
想要探望我的祖墓,可惜还没有机会,只能老泪纵横。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九年,时值安史之乱已结束数年,但战乱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诗人身在蜀中,忧思难释,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客来为说淮南事,白骨如山草不生。”是全诗的总纲。诗人开门见山地提出“淮上淮南事”,这是指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事实。从诗题来看,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回顾那段历史,因而在叙述之中又夹杂着一些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现实的认识。“白骨如山”形象地写出了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烈结果:无数将士战死沙场,尸骨暴露,化为白骨,令人不忍卒睹。“草不生”则是对这一惨状的具体描写,既写出了战争的浩劫,也暗指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颔联“翻覆几回云雨手,登临无限古今情。”是作者感情的进一步抒发。“翻覆”两字用来形容安史之乱前后朝政的变化无常,而“云雨手”则暗示了权倾天下的宦官势力对朝政的干预和影响。“登临”一词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景象的追怀。“无限古今情”则是对这种复杂情感的一种总结,既包括了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更有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颈联“长街竟日人烟绝,小市通宵鬼火明。”是全诗的又一重要部分。“竟日”表明了时间的长短,“竟日”二字在这里强调了时间之长,而“人烟绝”则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场景:“竟日”的时间之长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生机,而“人烟绝”则让人感到一种死一般的寂静。“小市通宵鬼火明”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画面:“小市通宵”指的是夜晚的市场,“鬼火明”则给人一种诡异、恐怖的感觉,仿佛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阴森的气氛之下。
尾联“欲省先茔归未得,悬河老泪若为倾。”则是对整个诗篇的收束与升华。“先茔”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墓地,“归未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悬河老泪若为倾”则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与升华。这里的泪水既是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也是对战争带给国家和个人的深深悲痛的一种表达。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凉,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