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船重到金山寺,独对沧江照鬓丝。
过客谩惊天险处,老僧曾见海枯时。
通宵月色鱼龙喜,绝顶秋声鹳鹤悲。
琼树花开不归去,妙高台上要题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回答。

“放船重到金山寺”,点明此次是第二次来到金山寺,与前次相比,有别样的感受。“独对沧江”一句,写自己站在江边远望的情景;“照鬓丝”三字,写江水映照着自己的白发。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时间是傍晚,又写出了自己年事已高、鬓发已白的衰老形象。“过客谩惊天险处”二句,诗人由眼前的景想到过去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通宵月色鱼龙喜”,以月夜为背景,想象在月光照耀下,江中鱼鳖和龙蛇欢腾起舞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绝顶秋声鹳鹤悲”,以秋风吹动的声音为背景,想象在秋风中,山巅的鹳鹤悲鸣着,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感。最后二句,“琼树花开不归去”,“琼树”,指仙人居住的长生不老之树,这里指仙山,也暗指仙境。“不归去”三字表现出诗人欲乘仙鹤归去的愿望。“妙高台上要题诗”,意思是在仙岛上要刻上自己的诗词,以此作为留念。

【答案】

(1)译文:再次乘船回到金山寺,独自面对长江映照着自己的白发。路过金山寺的人被天险所吓坏,我见过海枯石烂时。

(2)赏析:《再游金山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绍圣三年(1096)八月十五日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首联“放船重到金山寺,独对沧江照鬓丝”,诗人在镇江北固亭旁的金山寺,登舟重游,面对长江,看到夕阳西沉,江上波光粼粼,反射出自己的满头银发。颔联“过客谩惊天险处,老僧曾见海枯时”,诗人由眼前的景想起过去的事,他曾经游历名山,饱览天下胜境,但也曾因仕途屡遭挫败而感到失望。颈联“通宵月色鱼龙喜,绝顶秋声鹳鹤悲”,以月夜为背景,想象在月色中,江中鱼鳖、龙蛇欢腾起舞,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秋风吹动的声音为背景,想象在秋风中,山巅的鹳鹤悲鸣着,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感。尾联“琼树花开不归去,妙高台上要题诗”,以仙岛为背景,想象在仙山上要刻上自己的诗词。

(3)注释:

①《再游金山寺》:这首诗是苏轼于绍圣二年十月十一日从黄州贬所赴京途中经过镇江时所作。

②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山顶上旧有金山寺,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流放地。

③沧江:即长江。

④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了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

⑤绝顶:指山的最高峰。

⑥琼树:指仙树。

⑦妙高台:即佛祖舍利塔,又名五显塔或金山塔。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⑧要:一定要。

⑨鹤:鹤是一种长寿鸟,古人认为能活千年以上。

【答案】

(1)译文:再次乘船回到金山寺,独自面对长江映照着自己的白发。路过金山寺的人被天险所吓坏,我见过海枯石烂时。

(2)赏析:《再游金山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绍圣三年(1096)八月十五日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首联“放船重到金山寺,独对沧江照鬓丝”,诗人在镇江北固亭旁的金山寺,登舟重游,面对长江,看到夕阳西沉,江上波光粼粼,反射出自己的满头银发。颔联“过客谩惊天险处,老僧曾见海枯时”,诗人由眼前的景想起过去的事,他曾经游历名山,饱览天下胜境,但也曾因仕途屡遭挫败而感到失望。颈联“通宵月色鱼龙喜,绝顶秋声鹳鹤悲”,以月夜为背景,想象在月色中,江中鱼鳖、龙蛇欢腾起舞,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秋风吹动的声音为背景,想象在秋风中,山巅的鹳鹤悲鸣着,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感。尾联“琼树花开不归去,妙高台上要题诗”,以仙岛为背景,想象在仙山上要刻上自己的诗词。

(3)注释:①《再游金山寺》:这首诗是苏轼于绍圣二年十月十一日从黄州贬所赴京途中经过镇江时所作。

②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山顶上旧有金山寺,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流放地。

③沧江:即长江。

④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了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

⑤绝顶:指山的最高峰。

⑥琼树:指仙树。

⑦妙高台:即佛祖舍利塔,又名五显塔或金山塔。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⑧要:一定要。

⑨鹤:鹤是一种长寿鸟,古人认为能活千年以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