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秋榜得豪英,谁似君家好弟兄。
四海宾兴得两举,七千乡贯占三名。
大苏衣钵都源委,小宋文章更老成。
明日鸰原同送喜,早将春信到江城。
【注释】张士行:张方平(1027-1083),字士明,北宋官员。士明会试:指张士明参加的科举考试。山东秋榜:指宋代在山东举办的秋季乡试,是当时重要的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士子进入京师参加礼部试。豪英:指才德出众的人。谁似君家好弟兄:谁比得上你家兄弟俩才华横溢。两举:两次考取功名。七千乡贯:指张士明的籍贯,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占三名:名列前茅。大苏衣钵:指苏轼的诗文书画等艺术成就和学问渊源。小宋文章:指宋代文学。老成:经验丰富、稳重成熟。明日鸰原:指送别之地,即故乡。春信:春天的消息或喜讯。江城:指临江的地方,泛指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
【赏析】《送张士明会试》是一首赠别诗,作者通过赞美友人的成就,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全诗以热烈的情感,赞扬了友人的才华与成就,寄托了对其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真挚祝福。
首句“山东秋榜得豪英”,描绘了友人在山东秋榜中脱颖而出的情景,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又预示了其未来的发展。
第二句“谁似君家好弟兄”继续赞美了友人的家庭背景及其兄弟二人的才华。这里,“好弟兄”不仅指兄弟二人,更是指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和才华。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深意,使得整句话更加引人入胜。
第三句“四海宾兴得两举”则进一步强调了友人的卓越才能和广泛的影响力。这里,“两举”指的是两次考取功名,突出了友人在仕途上的成功和辉煌。而“四海宾兴”则暗示了友人的成就不仅局限于一地,而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受到了认可和赞誉。
第四句“七千乡贯占三名”则从另一个角度赞颂了友人的家乡和籍贯。这里,“七千乡贯”指的是友人的家乡有七千人之多,而“占三名”则表示在这七千人中,只有三人能被录取为进士,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成就。
第五句“大苏衣钵都源委”则直接点明了友人的学问根基。这里的“大苏”指的是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其学问和成就深受后人所推崇。而“衣钵”则象征着传承和传授之意,表明友人继承了苏轼的衣钵并发扬光大。
第六句“小宋文章更老成”则是对友人文章成就的进一步肯定。这里,“小宋”指的是宋代,而“老成”则意味着成熟稳重、经验丰富。这句诗既表明了友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又暗示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更加稳健和成熟。
最后一句“明日鸰原同送喜,早将春信到江城”则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里的“鸰原”指的是古代传说中为燕子栖息的地方,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而“春信”则是春天的消息或喜讯,寓意着友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迎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祝愿,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友谊和对友人的关心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