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出长城,饮马长城窟。朔云黄浩浩,万里见秋鹘。
白骨渺何处?腥风卷寒沙。蒙恬剑下血,化作川上花。
祖龙一何愚,社稷付征杵。长城土未干,秦宫已焦土。
千载不可问,似闻鬼夜哭。矫首武陵原,红霞满川谷。
【注释】
长城:指秦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朔(shuò)云黄浩浩:北风刮起,云气茫茫。浩浩:广阔无边貌。秋鹘(hú):秋天的鹘(一种猛禽)。蒙恬:秦名将,曾修筑长城。血:鲜血。征杵:征战用的木棒。征:征伐。武陵原:地名。红霞满川谷:晚霞映红了山川沟谷。
【译文】
驱车驰出长城口,饮马于山口之窟窿。北风吹起漫天云,只见一片秋色如画图。白骨何处埋荒地?腥风呼啸卷沙尘。蒙恬剑下洒热血,化作花木长在原。
始皇愚蠢真可笑,社稷大事付他人。土未干而宫已破,千年之后不可问。仿佛听到鬼哭泣,矫首遥望武陵原。满目皆是晚霞光,红霞映红了山川沟。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览古长城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历史兴亡、人事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驱车出长城,饮马长城窟。”诗人开篇点出自己此行目的,即去观赏古代著名的万里长城。诗人从长安出发,来到长城脚下,然后驱车前往长城城头。“饮马长城窟”,说明诗人在长城上驻留的时间很长,并且十分欣赏这座古老雄伟的军事工程。
“朔(shū)云黄浩浩,万里见秋鹄(gǔ)。”这是描写长城远景的两句诗。“朔云”是北方的云彩,“黄浩浩”即茫茫无际的样子,这里用来突出塞外风光的壮阔。“秋鹄”即秋日里的天鹅,这里用以象征秋天的景物。这两句诗写诗人远眺塞外景色,眼前只有茫茫的云海和一群南飞的天鹅。
“白骨渺何处?腥风卷寒沙。”这是描写长城近处的两句诗。“白骨”,是说白骨累累,遍布荒野。“腥风”,即刺鼻的风,这里用以形容风中带着血腥味。“寒沙”,是说沙漠中的沙土冷得刺骨。这两句诗描绘了长城附近荒凉残败的景象。由于战争的缘故,长城附近已经没有人烟,到处是死尸和断垣残壁。
“蒙恬剑下血,化作川上花。”这是描写长城附近的两句诗。“蒙恬”,是战国末期秦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多次率兵抗击匈奴,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剑下血”,即战场上的鲜血。“花”,在这里是比喻词,用来形容鲜血化为花朵。这两句诗写诗人在长城附近看到战死者的血溅成了鲜花,不禁感叹不已。
“祖龙一何愚,社稷付征杵。”“祖龙”,指秦始皇。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秦始皇的评价:“你真是一个多么愚蠢的人啊!”“社稷”是指国家,“征杵”是砍削木棍的工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国家大事都交给别人去办,你自己却整天沉迷于享乐。这既是对秦始皇个人品格的批评,也是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昏聩无能的揭露。
“长城土未干,秦宫已焦土。”“秦宫”泛指秦始皇的宫殿,这里指秦朝的皇宫。“焦土”,是指被大火烧毁的土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长城上的泥土还未干透,秦朝的宫殿就已经被烧成灰烬了。这两句诗既揭示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也表明了作者对于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
“千载不可问,似闻鬼夜哭。”“鬼夜哭”是一种迷信说法,意思是说阴间的鬼魂在夜间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是无法询问清楚的,好像还能听到鬼在夜间哭泣的声音。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困惑。
“矫首武陵原,红霞满川谷。”最后这一句,诗人的视线由远处转向眼前,他站在武陵的原野上,眺望着满川满谷的美丽红霞。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