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舍利存,山气无雪春冬温。
莲花台近多罗树,中有人谈不二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分析该诗句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最后对该诗句进行赏析,指出它的表达作用。
此题要求“逐句释义”,考生应将诗句分解后逐一进行解释。注意注释的准确,译文的通顺。同时要注意对关键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这道题中,第一句“重送初上人参礼光公”是题目,第二三两句“阿育王塔舍利存,山气无雪春冬温。”是前两句的具体化;第四句“莲花台近多罗树,中有人谈不二门。”是后两句的具体化。
【答案】
译文:
重阳节我再次来到参礼光公的墓地,阿育王塔里保存着舍利子,山间没有雪花,春天冬天也温暖宜人。在佛祖座前,有一座莲花宝座,周围栽着许多多罗树,中间有人谈论佛法中的不二法门。
赏析:
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登高远望、赏菊饮酒成为人们的重要活动。诗人在此重九之日登临古寺,面对阿育王塔,感慨万分。首句“重送初上人参礼光公”,点明时间地点。诗人重登古寺,见到塔内珍藏的舍利子,顿觉肃穆庄严。接着写山间景色,山中没有积雪,春天冬天都温暖宜人,为下文作铺垫。
接下来写佛塔。“阿育王塔”,即佛图澄之塔。晋武帝时,僧人佛图澄来洛阳传译《小品般若经》并建塔于白马寺。南朝梁武帝曾令沙门智藏往阿育王塔取舍利,并撰《塔记》。唐代武则天时期又重修了这座塔。这里诗人以“阿育王塔”代指佛祖座前那座庄严的佛像座。“阿育王”即释迦牟尼(悉达多),佛教创始人。他为了弘扬佛法,亲自到印度去弘扬佛法,并修建了许多寺庙,使印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因此,后来印度佛教徒就把他尊称为“阿育王”。诗人站在佛像的前面,看到周围有许多树木,这些树木正是佛陀所倡导的多罗树。佛陀在《大品般若经·善现解品》里说“诸有情类,如来皆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多罗树”正象征着佛陀的智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佛陀的崇敬之情。
接着写佛堂。“莲花台”,即佛坛。佛教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高雅,所以用它作为佛像的座基,表示佛性清净无垢,能普度众生。诗人在这里看到佛坛旁边栽着许多多罗树,中间有一个人在讨论佛法中的不二法门。所谓“不二”,就是不偏执于一法,而是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诗人在这里赞美了佛门弟子们能够悟透佛法中的深奥道理,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佛塔所见景物,抒发了自己对佛陀的崇敬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幽远,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