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到处驻征騑,来访幽栖杜德机。
云盖浮丘千岁井,烟笼玉女五铢衣。
唐碑犹有丹砂颂,汉室全无青鸟飞。
风卷长松清啸发,佩环声响九天微。
【注释】
游嵩岳:游览嵩山。二首:两首诗。
征騑(fēi):四匹马驾车,指代马。
幽栖:隐居。德机:指杜德机。
浮丘:神话人物,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
五铢衣:古代的一种服饰。
唐碑:唐朝的石刻碑文。丹砂颂:以丹砂为颜料写的颂辞。
青鸟飞:传说中给秦二世出使的人是青色羽毛的鸟,这里比喻使者。
风卷长松清啸发:长松在风中摇曳,发出清脆的响声。
佩环声:妇女身上的玉佩发出的声响。九天微:天边。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时李白在洛阳一带游历时作。前半部分写登嵩山之所见所闻;后半部分写登临后的感慨和联想。全诗语言明快、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名山到处驻征騑,来访幽栖杜德机。”首句点题,说明这是游览嵩山之作。“名山到处”,说明诗人的足迹遍及名山胜地,而嵩山又是他最喜爱的一个。“幽栖”两句,写登嵩山的所见。“云盖浮丘千岁井”,化用唐代卢纶《嵩阳观应天寺》诗句:“云盖浮丘万丈台”,“千岁”即“万丈”。“烟笼玉女五铢衣”,也是化用唐代卢纶诗句:“烟笼玉树五株柏”(《嵩阳观应天寺》),“玉女五铢衣”暗用《晋书·索靖传》中故事:“晋太康初,尚书郎索靖上《金策记》,言‘汉兴已来,图谶之言不可胜纪’。帝不悦,以问侍中张华。华对曰:‘臣闻“物有其容,事有其体,莫能外其事而处其身”。斯乃圣贤之慎言也,何必劳君圣意乎?若夫图谶之言,则圣人所未详,不敢妄说。’帝不从,乃令靖论次古今成败,依古准戒,以为王者政教之则。于是班于轩下,以示百僚。”索靖将图谶与政治教化相结合,认为帝王治理国家应遵循历史教训,这实际上是把图谶当作政治的指南,因而引起皇帝的反感,张华为此得罪了皇帝,最后被免官。“青鸟飞”,指使者。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这里泛指使者。这句诗既点明“幽栖”之意,又表明自己此次出游的目的。
“唐碑犹有丹砂颂,汉室全无青鸟飞。”“唐碑”,指唐玄宗开元年间所立的《大唐中兴颂》。“丹砂颂”,指唐代诗人李邕所作的《唐太尉李公碑》,此碑文多用丹砂涂饰,色彩鲜明,所以称“丹砂颂”。据《旧唐书·李邕传》记载:李邕曾得到一块奇特的宝石,它在阳光下会发出五彩光芒,于是他将它磨成粉,用黄丹涂饰在石碑上,制成碑文。李邕认为这样的碑文可以永垂不朽,因此自拟碑文。李邕死后,唐玄宗命人将他的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朝堂之上,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尉李公碑》。“青鸟飞”,即指此碑。“汉室”,指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曾有人献上一种神奇的鸟,据说这种鸟能够传递信息。后来,人们便用“青鸟”这个词语来指代使者。“汉室”句意为西汉王朝没有这样的使者。这里暗指唐玄宗时期的使者,讽刺当时统治者的虚骄和无能。
颔联紧承上句而来。“风卷长松清啸发,佩环声响九天微。”诗人登上嵩山后,看到山上的树木随风飘摇,发出阵阵啸叫声;同时,还听到女子腰间佩带的环子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长松”两句是实写。“清风”两句是想象。“清啸发”三字形象地写出风吹松林的飒飒之声,使人联想到那如丝如缕的松针随风飘荡,似有似无,轻飘飘的,仿佛是风儿发出的清啸。“佩环声”三字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作者通过想象女子腰间佩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进一步衬托出嵩山环境的清幽宁静。“九天微”,形容女子佩环声音细微得几乎听不到。“九天”句暗指女子来自遥远的天庭,突出女子身份的高贵。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风卷长松清啸发,佩环声响九天微。”诗人登上嵩山后,看到山上的树木随风飘摇,发出阵阵啸叫声;同时,还听到女子腰间佩带的环子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长松”两句是实写。“清风”两句是想象。“清啸发”三字形象地写出风吹松林的飒飒之声,使人联想到那如丝如缕的松针随风飘荡,似有似无,轻飘飘的,仿佛是风儿发出的清啸。“佩环声”三字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作者通过想象女子腰间佩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进一步衬托出嵩山环境的清幽宁静。“九天微”,形容女子佩环声音细微得几乎听不到。“九天”句暗指女子来自遥远的天庭,突出女子身份的高贵。
这首诗写景细腻入微,寓情深远含蓄。全诗语言明快生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