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祖收英俊,斯人晚更成。
白头真老监,褐服旧诸生。
仕国馀波远,儒乡巨栋倾。
苍苍无处问,西望累吞声。
【解析】
此诗为悼念故人之作。首联“穆祖收英俊,斯人晚更成”二句,写孙大监的早年与后来的不同命运。孙大监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即以才名著称于世;晚年,他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边远小县的主簿,从此一蹶不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昏暗政治的激愤。
颔联“白头真老监,褐服旧诸生”二句,写孙大监的年岁与身份的变化。“白头”,指头发花白,这里借指衰老的容颜;“真老监”中的“真老”二字,既表明了诗人对于友人由盛而衰的命运的惋惜,又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于时世的感慨。“褐服”“诸生”则点明了孙大监的身份。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唐初,天下私藏佛经、手抄梵文者,皆令官家出钱雇人书写。”可知,“诸生”一词,不仅指代了孙大监在长安国子监读书时的学子身份,而且暗含了孙大监在长安国子监任职的经历。据此理解,这两句可以译为:白发苍苍的人啊,你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老监生!
颈联“仕国馀波远,儒乡巨栋倾”二句,是对孙大监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余波”,指后人的继承或影响;“巨栋”,喻国家或民族之栋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朝廷昏暗政治的愤慨之情。
尾联“苍苍无处问,西望累吞声”二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面对故友孙大监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但又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悲悯之情,于是选择了一种深沉、含蓄的表达方式。这里的“苍苍”,既是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美,也是对朝廷昏暗政治的强烈控诉;“累”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这两句可以译为:如今,我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你的踪影,只能向西眺望,默默无语地叹息。
【赏析】
这首悼亡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冬,当时诗人任左拾遗。孙大监,即孙樵,字可之,号东皋野翁,唐代著名的隐士诗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诗人在长安做主薄,与孙樵相识并结为好友。这首诗就是诗人为悼念这位朋友而作的。
全诗分为五节,每节四句,共二十个字,形式整齐划一。从内容看,前四节主要写孙樵的身世和遭际,第五节则是对孙樵不幸遭遇的总括和总结。
首联两句,写孙樵的早年和晚年境遇。“穆祖”即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君主,他广纳贤才,重用人才。孙樵正是在他的治理下,得以施展才华,成为一代名人。但是到了晚年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可叹。
第二联两句,写孙樵年老体衰后仍被贬为小县主簿的情景。白发苍苍的老者被贬到遥远的边远小县去做主簿,这种境遇无疑是悲惨的。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朝廷昏暗政治的激愤。
第三联两句,写孙樵虽然年老体衰,但却仍然保持着学者的身份,继续在国子监讲学。国子监是唐朝最高学府,许多知名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讲学。因此,这两句诗也可以理解为对孙樵学识渊博的赞赏。
第四联两句,写孙樵的不幸遭遇。他虽然是一位有学问的隐士,但最终还是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这不仅反映了他对朝廷的失望,也体现了诗人对朝廷昏暗政治的不满。
最后一句,写作者对孙樵不幸遭遇的感受。由于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选择了一种深沉、含蓄的表达方式,即通过“苍苍”、“无”等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严谨完整,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诗人通过描写孙樵的一生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于朝廷昏暗政治的激愤之情,也表达了对于故友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