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渚倚孤棹,意行随杖藜。
鸥边渔艇小,牛后牧童低。
秋色多因树,寒声半是溪。
何当买茅屋,此地卜幽栖。
【注释】
枉渚:水边平地,小洲。
倚孤棹:倚靠一叶孤舟。
意行随杖藜:意欲行踪随意拄着拐杖。
鸥边渔艇小:在鸥鸟栖息处的小渔船。
牛后牧童低:牛群过后,放牛的牧童低头赶牛。
秋色多因树,寒声半是溪:秋色常因树木,寒声常由溪流。
何当买茅屋,此地卜幽栖:什么时候能够买到茅草房,就在这里定居隐居。
【赏析】
《枉渚》,乐府古辞,属相和歌平调曲。此诗以描写水乡景色见长,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而含蓄蕴藉,富有情味,体现了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思想情操和归隐山林的生活情趣。
首句“枉渚倚孤棹”,写诗人在水边小洲乘船倚棹远望。“枉渚”,指水边沙洲。“倚孤棹”,即凭依一叶扁舟。这两句是第一段的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活动。
第二句“意行随杖藜”,写诗人拄着拐杖缓行。“杖藜”,指手执拐杖。这句写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表现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性格。这一句紧承上句,为下面写景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诗人眼前之景。“鸥边渔艇小”,“鸥边”指水鸟栖息的地方;“渔艇”,指渔船。“牛后牧童低”,“牛后”,指牛群经过之后;“低”,指低头。这两句写诗人目之所及,写出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水乡风光图。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情感寄托之处,诗人通过这两个画面,把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六两句写诗人耳中所闻所见。“秋色多因树”,“秋色”指秋天的景象;“因”,指因为。“牛后”,即前面所说“鸥边”。这两句写出了秋天景色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秋天,万物凋零,但树木依然苍翠,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最后两句写诗人心中所愿所思。“寒声半是溪”,意思是说,溪水的流动声中,有一半是寒冷的。“何当买茅屋”,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买到一间茅草房子呢?“此地卜幽栖”,意思是说,就在这里安家定居吧。这几句是整首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水乡风光中的闲情逸趣,表达了他归隐山林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