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猛烈心,出处每犹豫。
或同燕雀栖,或逐枭鸾翥。
向焉固非就,今者孰为去。
去就本一途,何用独多虑。
但虑末代下,事事古不如。
从今便束装,移入醉乡住。
醉乡固云乐,犹是生灭处。
何当乘物化,无喜亦无惧。

【注释】

①杂诗:魏晋时期文人以“饮酒”、“言志”为题材所作的诗歌,多为五言四句的短篇,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多抒发感慨。陶渊明的《杂诗》共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②猛烈心:《庄子·外物》:“猛兽在前而不敢后,人与人相害也。”③出处:指进退出处,即仕与隐的选择。④燕雀栖:语出《诗经·小雅·斯干》:“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征,仆仆其行;之子于燕,暮去朝来;展翅高飞,声闻于天。”⑤枭(xiāo)鸾翥:喻指贤能之人。⑥何为去:《论语·宪问》:“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勇哉,直让,焉知是非曲直?’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好勇疾贫,乱也;好斗乱也,小人哉!’”⑦固非就:固非退隐之意。⑧孰为去:谁又去隐居呢?⑨一途:同一途径或道路,比喻相同之处。⑩何用:为什么。⑩末代:指魏晋之际。⑩束装:整理行装准备出发。⑩醉乡:指酒中世界。《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求不及些。冥灵至冤些,反予复苦些。”王逸注:“言人有精神欲游于天地之间,犹醉人也。”这里是说像陶渊明那样,把归隐当作一种乐事,而忘却世俗的荣辱得失。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今、借陶咏怀之作。诗人借用陶渊明《杂诗》中的原韵,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进退取舍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第一联“我无猛烈心,出处每犹豫”,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人生进退取舍的态度——没有勇猛之心,总是犹豫不决。这既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也透露出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忧虑。这种矛盾心理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心态,他们既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担心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受到伤害,因此总是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

第二联“或同燕雀栖,或逐枭鸾翥”,继续描写了诗人的人生选择。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燕雀和枭鸾两种动物,前者代表安逸舒适、无所作为的生活,后者则象征着才华横溢、奋发图强的人。这两种生活态度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诗人认为,无论是选择哪一种生活,都无法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第三联“向焉固非就,今者孰为去。去就本一途,何用独多虑”,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人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应该追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过多地忧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豪杰,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因此,对于人生的进退取舍,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于执着于某种特定的方式。

第四联“但虑末代下,事事古不如”,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在他看来,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在不断更迭之中,而这些朝代的兴衰成败往往与统治者的德行有关。因此,他对于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君主们深感不满。同时,他也认为,即使是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远不如今天。这种对比使他感到失望和痛苦。

最后一联“从今便束装,移入醉乡住”,则是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设想。在这里,他将人生视为一场旅行,而将醉乡作为自己心中的家园。他认为,只有在醉乡中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里的醉乡并不是指真正的酒色之境,而是指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诗人希望通过这样的生活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过上一种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人生进退取舍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无论是对于古代文人而言,还是对于现代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