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数丈夫,有仕有不仕。
静躁固异姿,出处尽忘己。
此志不获同,而我独多耻。
先师有遗训,处仁在择里。
怀此颇有年,兹行始堪纪。
四海皆兄弟,可止便须止。
酣歌尽百载,古道端足恃。

诗句解析:

  1. 结交数丈夫,有仕有不仕。
  • “结交”:与某人建立友谊或联系。
  • “数丈夫”:形容人数很多,这里指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有仕有不仕”:有做官的也有不做官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上的进退自如、随遇而安的态度。
  1. 静躁固异姿,出处尽忘己。
  • “静躁”:安静与躁动,形容人的性格不同。
  • “固异”:固有的不同,强调了性格的差异性。
  • “出处”:进退,比喻人的处世态度。
  • “尽忘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得失和身份地位的变化。
  • 整句诗描述了诗人性格中安静与躁动并存,对于个人进退也看得很开,不拘泥于小节。
  1. 此志不获同,而我独多耻。
  • “此志”:此处的志向或目标。
  • “不获同”:无法与他人达成共识或理解。
  • “而我独多耻”:我因此感到羞耻。
  •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志向难以被他人理解和认同时产生的自我否定感。
  1. 先师有遗训,处仁在择里。
  • “先师”:对老师或前辈的尊称。
  • “遗训”:老师留下的教诲或遗言。
  • “处仁”:处理人际关系或处世之道。
  • “在择里”: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居住或生活。
  • 整句诗意味着应该遵循先师的教诲,选择仁义之地居住和生活。
  1. 怀此颇有年,兹行始堪纪。
  • “怀此”:怀念或考虑这些道理已有多年。
  • “兹行”:这次的行动。
  • “始堪纪”:终于可以记录或记述。
  • 这句诗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诗人认为现在的行为是值得记载和纪念的。
  1. 四海皆兄弟,可止便须止。
  • “四海”:泛指整个世界,表达广泛的意思。
  • “皆兄弟”:都像兄弟一样亲近无间。
  • “可止便须止”:如果可以停下来,就停下来。
  • 整句诗强调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应当以宽容和友爱的心态待人处事。
  1. 酣歌尽百载,古道端足恃。
  • “酣歌”:尽情地歌唱。
  • “尽百载”:经历了一百年。
  • “古道”:古老的道德或原则。
  • “端足恃”:完全足够依赖。
  • 整句诗表达了历经百年的沧桑变化,依然能够坚守古老的道德原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照,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转变和人生观的转变。从最初的“有仕有不仕”到“静躁固异姿”,再到后来的“此志不获同,而我独多耻”,诗人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复杂的情感波动。他不仅关注个人得失,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诗人在晚年时期,更加重视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认为只要保持善良和宽容,就能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