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萧然谁与同,清如独鹤寄樊笼。
诗成春草池塘上,梦绕玉堂云雾中。
花气每随岚气入,书声时与竹声通。
从容更觅新晴好,卧看东林日影红。
【解析】
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独鹤、云梦等喻人,写自己高洁的品性、清雅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理想境界和美好人生的向往。
其一,“一室萧然谁与同”,是说独居一室,无人能与之为伍,表达了孤高自许、傲视群小的情愫。“谁与同”即“何人共”。
其二,“清如独鹤寄樊笼”,意思是说像一只鹤一样,高高地飞向天空,而不受世俗的拘束。“樊笼”,指鸟笼,这里比喻世俗环境,即官场。
其三,“诗成春草池塘上,梦绕玉堂云雾中”两句,写自己志趣高雅,不慕荣利,有超然物外之想,有飘然欲仙之境。
其四,“花气每随岚气入,书声时与竹声通”,是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常常闻到花香和山中竹子散发的清香,这清新幽雅的环境使人神怡心旷,忘却尘世烦忧。
其五,“从容更觅新晴好,卧看东林日影红”,意思是说等到天公作美,阳光明媚的时候,再悠闲地寻找一个好天气,然后躺在东林寺里欣赏那红彤彤的夕阳。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诗首章‘萧然独鹤’,次章‘云梦之思’,末章‘花气竹声’,皆用典故也;下语尤工。”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结句‘从容更觅新晴好’一联,意致深长。”
【答案】
①第一句写诗人独自生活,无人可与之共处。②第二句写诗人不愿受世俗拘束,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鹤儿飞向高空。③第三句写诗人追求的是超脱尘嚣的境界,他像神仙一样飘飘欲仙。④第四句写诗人喜欢清幽雅静的环境,他喜欢在花木葱茏、山色空蒙之中读书吟诗。⑤第五句写诗人喜欢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他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美丽的晚霞。⑥最后一句写诗人喜欢大自然中的美景,他喜欢在晚霞映照下的东林寺欣赏美丽的落日。
译文:
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人能和我相处,就像一只独自飞翔的鹤儿,被关进了鸟笼一样。我写下这首诗,它就像是春天的草儿一样青翠,生长在池塘上。我的梦中总是萦绕着白云缭绕的玉堂仙境。花儿的香气随着山间的云雾进入,读书的声音时断时续地传来。我慢慢地等待着晴朗的天气到来,然后再悠闲地躺在东林寺内欣赏夕阳。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咏叹一窗风雨图,抒写了作者的志趣与情怀。诗的前两句是总领后文,点明题旨。诗人以“独鹤”“樊笼”作喻,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傲骨精神。“独鹤”“樊笼”是两个常用的典故。传说鹤是百鸟之王,能凌霄汉而翔于九皋之外,而樊笼则是用来关住鸟儿的笼子。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独鹤”喻诗人的孤高自许,“樊笼”喻诗人所受到的束缚和压抑。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志趣,而且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接着诗人写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诗成春草池塘上,梦绕玉堂云雾中。”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志趣和追求。“诗”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也就是文人骚客的作品,而“春草池塘上”,则是诗人笔下的一片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自然景色。“玉堂”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的“玉堂云雾”是指皇帝的龙椅。诗人把个人的情趣和志趣寄托在大自然中,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理想的美好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赞美:“花气每随岚气入,书声时与竹声通。”前句写诗人所处的环境十分优美,花香随着山岚飘入室内;后句则描绘出诗人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从容”一词表现了诗人心情舒畅、悠然自得的心情;“更”字表示诗人更加珍惜这种闲适的日子;“卧看”两字又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心情。最后两句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美,喜欢那种宁静美好的环境,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悠然自得地欣赏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