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破苍苔墙角萤。战退西风檐外铃。画楼风露清。玉阑桐叶零。
凭阑人无题
注释:倚着阑干的人没有题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为官时的写照。“凭阑人”即指作者,“无题”表明诗人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也暗示诗人的心境。此词上片描绘了长安深秋时节的景色。下片则表现了作者对长安生活的感慨。
点破苍苔墙角萤。战退西风檐外铃。画楼风露清。玉阑桐叶零。
凭阑人无题
注释:倚着阑干的人没有题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为官时的写照。“凭阑人”即指作者,“无题”表明诗人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也暗示诗人的心境。此词上片描绘了长安深秋时节的景色。下片则表现了作者对长安生活的感慨。
驻马听·无题 月小潮平。红蓼滩头秋水冷。 天空云净。夕阳江上乱峰青。 一蓑全却子陵名。五湖救了鸱夷命。 尘劳事不听。龙蛇一任相吞并。 注释: 1. 月光小,潮水平,指秋天的晚上。 2. 红蓼滩头,指在秋天的傍晚时分,在红蓼丛生的沙洲上。 3. 天空,指广阔的天空,这里用来形容天空的清静。云净,指天空中没有云彩,呈现出一片晴朗的景象。 4. 夕阳江上,指太阳即将落山时,站在江边看到的景色。乱峰青
清江引九日诗翻译及赏析探索古诗韵味与情感深度 1. 诗句原文 萧萧五株门外柳,屈指重阳又。霜清紫蟹肥,露冷黄花瘦。 白衣不来琴当酒。 2. 译文解读 - 注释解释:“萧萧”、“屈指”、“霜清”、“紫蟹肥”等词汇在此处的用法和意义。 - 描述秋天景色变化,如“门外柳”、“紫蟹肥”和“黄花瘦”等,展现季节特征以及自然景观的变化。 - “白衣”与“琴当酒”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节日气氛的期待和享受
【译文】 参旗舞动,斗柄移动,为多情揽下风流罪。眉攒翠蛾,裙拖绛罗,袜冷凌波。 耽惊怕万千般,得受用些许。 【注释】 庆东原:唐教坊曲名。又名《贺圣朝》、《喜春来》、《小迎春》、《金缕衣》。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参旗(cāi qí):古时指天子仪仗中的红旗。 斗柄:北斗七星的柄端。 耽惊怕万千般:耽:耽于。耽惊:迷恋。怕:害怕。千般,无数种。 受用:享受。 赏析:
【注释】 次韵马国瑞员外游会稽:此诗应是作者和友人马国瑞一同游览会稽山时所作的一首诗。次韵,就是依别人的诗篇而作的同题诗。马国瑞员外游会稽,指作者和马国瑞一起游览了会稽山。马国瑞,名不详,唐末诗人,与韩渥友善。 江上杨花落,孤帆度远汀。 江上:江边。杨花:即柳絮,又名木绵。 孤帆:一叶扁舟。度:过。 汀:水边的沙地。 潮连沧海白,山拥会稽青。 潮连:潮水接连不断。 沧海:大海。 会稽:古地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理解诗意,然后结合注释、题目以及写作背景来分析手法,最后指出效果。本诗为五律,首联两句写景,“梅雨”与“流泉音”构成一幅山居图;颔联点出诗人的心境,万物各有适,孤云独无心;颈联写时歌少林曲,还共寒山吟,啼鸟忽然飞去,落花幽径深,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尾联写诗人在山水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注释】 次韵竺元和尚山讴四首其二:第二首诗。竺元和尚,即竺道生,南朝梁时僧人,精于禅理。山讴:即山歌。 梅花报春信,竹外香风吹。 译文:梅花报告着春天的消息,吹来了阵阵清香。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山林中赏春的感受。首句写梅花报春,次句写春风送香,第三句写青山阻隔人世,末句则写月上松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冰霜政严洁,云石相因依。 译文:严冬的冰霜是那么洁白,云朵与石头相互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