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一别六经春,浙上重逢若易分。
多喜圣君深念国,尽烦儒士远从军。
青油幕冷三更月,昼锦衣裁五色云。
壮岁功名须树立,愧无长策助斯文。
【诗句释义】
京华一别六年,春天的京城仿佛已过去了六度春秋。在浙江重逢,如同分别时一样容易分离。
皇上喜欢圣明,深深念及国家,你我作为儒生,远赴边关从军。
青油幕上冷月三更,昼锦衣下五色云彩。
壮年时期应当立志建功,惭愧无计可施助于斯文。
【注释】
赠虞幼悦并简涂仲宣还江西:赠送给虞幼悦并简去涂仲宣回江西。
京华:指洛阳,古为天下之中,故有“京华”之称。
浙:指浙江一带。
圣君:皇帝,君王。
儒士:儒家学者。
青油幕:即青油帐子, 古代军中帐篷的一种,以油布为面,青色为主。
昼锦衣:古代官服的一种,昼则穿之,夜则脱去。
长策:长远之计。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送别友人虞幼悦和涂仲宣回江西时。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同时也抒发了个人报国立功之志与未能实现之间的遗憾。
首句“京华一别六经春”,京华,指洛阳,即天下中心。一别,指离别。“春”字,点出离别的时间是春天,暗示着时光的短暂易逝。“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又泛指南北各地的儒家学派。“春”字,不仅点出离别的季节,而且象征着青春年华的流逝,暗含着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第二句“浙上重逢若易分”,浙水在今浙江省境内,故称此地为浙上。“重逢”二字,既是对第一句“一别”的呼应,又是对下文“难分”的铺垫。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京华分别六年之后,如今在浙水重逢,就像当初的分别一样容易分离。这里的“若”字,既表示相似,又带有无奈之感。
第三四句“多喜圣君深念国,尽烦儒士远从军”。这里,诗人以“多喜”二字开篇,既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又透露出对朝廷重用儒士、派遣儒士从军的期待。然而,这种期待最终被现实所打破。“尽烦”二字,既是对朝廷重用儒士的期盼的表达,也是对儒士们远离家乡、奔赴边疆的无奈之情的表达。
接下来的两句“青油幕冷三更月,昼锦衣裁五色云”,则是诗人对当时边关生活的真实写照。青油幕,指军中用的青色油布做的帐篷。三更月,指的是深夜时分的月亮。这里,诗人以“青油幕冷”来形容军营中的艰苦环境,而“三更月”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艰苦的氛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青油幕冷”比作“寒霜”或“冰霜”,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昼锦衣裁五色云”两句,则是对当时儒士生活的描绘。昼锦衣,是指白天穿着的锦绣衣服。这里的“昼锦衣”并非真正的锦绣衣服,而是借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儒士们的衣着华丽、地位显赫。而“五色云”,则是用来形容儒士们在朝廷中的权势地位。这里的“裁五色云”,既指儒士们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暗示着他们的权势地位。
最后两句“壮岁功名须树立,愧无长策助斯文”,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反思。壮岁,指年轻的时候。功名,指功业、成就。这两处关键词,都暗示着诗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追求。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感到惭愧,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长久有效的策略来帮助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这里的“无长策”既反映了诗人的焦虑和无奈,也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实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对人生、对事业的种种感悟。通过描写边关生活的艰辛、儒士们的荣耀与无奈以及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反思,展现了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