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儒,原名柯劭憼,清代诗人
柯劭憼是清代诗人。
字敬儒,生于山东胶州。他的祖籍为浙江台州府黄岩县,明朝末年因家族参与复社而显赫一时。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柯劭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柯忠卿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对明代的历史有着深入研究。清朝建立后,柯家为了避乱,迁居到山东的胶州,从此改籍于此处。
敬儒,原名柯劭憼,清代诗人
柯劭憼是清代诗人。
字敬儒,生于山东胶州。他的祖籍为浙江台州府黄岩县,明朝末年因家族参与复社而显赫一时。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柯劭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柯忠卿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对明代的历史有着深入研究。清朝建立后,柯家为了避乱,迁居到山东的胶州,从此改籍于此处。
诗句原文: 何事他乡客,淹留迄至今。 官斋连夜雨,泽国足春阴。 小院通花气,闲窗度鸟音。 仙台城内有,几日废登临。 注释及翻译: - 何事他乡客,淹留迄至今。 - “何事”表示疑问,为何身在他乡?“他乡客”指身在异地的游子或不得意的官员。 - “淹留”意味着长时间停留。“迄至今”说明这种滞留已经持续很长时间。 - 官斋连夜雨,泽国足春阴。 - “官斋”指官府的书房或办公场所。 -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范岱云大令的诗。首联“前年河北有书至,知君共作邺中客”,回忆了两人的相遇。颔联“风尘暗天道路长,寄书何由到君侧?”表达了对范岱云远去的不舍之情。颈联“今年予季初射策,春风共上长安陌”,写自己赴考的情景和心情。尾联“君时亦来甫下车,抱袂渐得亲颜色。”表达自己盼望范岱云早日归来的心情。 【答案】 译文: 前年到河北我给范岱云写了封信,知道他和你一起在邺中做客人
诗句释义: 十载风尘梦一回,征车重过鲁连台。荒原水涸新苗长,大泽春寒细雨来。 译文: 十年间奔波于风尘中,回到东昌后,再次经过那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鲁连台。荒废的草原上干涸的新芽在春风中生长,大泽地区春天的寒风带来了细雨。 注释: - 征车: 指出征的车马,代指出仕或远行。 - 鲁连台: 古代名胜之一,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 荒原水涸: 荒废的草原,干涸的水渠。 - 新苗长: 新生的小草
立春日寄姚小樵闽中 【注释】 故园:指家乡。惊春:惊觉春天到来。岁阑:一年已尽。题书:写信。君为客意,知我傍人难:你以我像客人一样远离他乡,而知道我的艰难处境,感到难以为继。鼓角严城晓:城头上的鼓角声在清晨十分响亮。星霜旅夜寒:在旅途中,我一夜未眠,寒气袭人。飞鸟频频传递消息,哪能让我平安回家。 译文: 在立春这天给你写这封信,表达我对你的思念之情。虽然你在远方,但你的音信就像春天的消息一样
注释: 十里长街,城西的小路,是通往陈氏园的。 沿着陈氏园林小径漫步寻找,发现了这所美丽的庭院。 松树浓密的树阴连着小径,润湿了地面; 门前青苔的颜色一直延到门里深处。 树上结满了霜打的果实,树枝摇曳,仿佛翠鸟在飞翔。 转念一想,这里还是烽火过后,人们能够重新来到这里,共度欢乐时光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游赏陈氏园的诗,描述了作者在陈氏园中游览所见的景象。首联写路,点明“十里”的路程。颔联写景
姚倩是清代诗人,字倩君,素榆妹,与同县言微为继室关系。 姚倩的诗作《南湘室诗草》中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哀愁的七言绝句《雨窗感赋》,也有描绘自然景色的七言律诗《秋夜寄茝妹》和《东瀛寓园有松柏数十株傍馀隙地一弓以梅花补之》等
冒文蘅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冒文蘅,字佩卿,是清代如皋人。关于冒文蘅的生平和创作成就,有如下几点值得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籍贯与生平:冒文蘅生于清初,为如皋地区的一位闺秀。由于她的身份背景,她的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感。 2. 文学创作 - 诗词作品:冒文蘅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踏莎行·浣月亭高》尤为著名。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
姚倚云,清代诗人,字蕴素,桐城人。 姚倚云是清朝的杰出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与社会背景。了解和研究姚倚云的生平与创作,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清朝末年的文化生活,也能从她的作品中找到对现代文学艺术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