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无远近,隐处入双松。
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
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
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
【题画寄会稽胡温】
秋声无远近,隐处入双松。
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
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
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
注释:
- 秋声:秋天的声音,包括风声、落叶声等自然声响。
- 无远近:无论远近都能感受到秋声的存在。
- 隐处:指隐居的地方或深藏不露之处。
- 入双松:秋天的声音仿佛进入了两棵松树之中。
- 落景:傍晚的景色。
- 明寒渚:在寒冷的季节里,湖面上的冰块反射出光芒。
- 虚烟:烟雾缥缈,如虚无缥缈。
- 暝远峰:夜晚时分,远处山峰被云雾笼罩。
- 孤舟:一叶小舟在水面上独自前行。
- 清夜笛:夜深人静时吹奏的笛声。
- 何处:询问声音来自何处。
- 暮天钟:黄昏时分敲响的钟声。
- 不识:不了解、不认识。
- 山阴路:会稽山的北边道路。
- 苍茫翠几重:描述山阴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给人一种深远、迷茫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和内心感受相结合。诗人以“秋声”为线索,从声音的传播到声音所触及的场景,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韵味。诗中的“无远近”、“隐处入双松”、“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等词语,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会和感悟。
诗中还通过“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这种孤独感和迷茫感可能源于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对未来的不确定,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会稽山北边道路的认识程度不高,以及山阴路上郁郁葱葱的植被所带来的一种深邃而迷茫的感觉。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投射。
整首诗歌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