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谁相问,荒居懒闭门。
剑歌双鬓换,国步寸心存。
漫写当年事,偏惊此日魂。
风流非旧日,有虱对谁扪。
【注释】
遂:于是。
秋气:秋天的凉意,指秋天的气息。谁相问:是谁在询问。
荒居:荒凉的住所。懒闭门:懒得关上门。
剑歌双鬓换:指年华老去。国步寸心存:国家命运像一寸一寸地缩小在心中。
漫写当年事:随便记述当年的事。偏惊此日魂:偏偏使这日子惊扰了魂魄。
风流非旧日:风度才情不是过去的。有虱对谁扪:有寄生虫,对着谁扪(用手按)痒痒?扪即扪,按也。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当时正在秦州,而其时已进入肃宗即位后的第二年。诗人从长安被贬至秦州后,一直过着流徙转徙的生活。诗题中的“故人”当指杜甫。诗人与杜甫虽为故交,但此时彼此流落异地,故作此诗相慰。全诗以感慨之笔抒写流寓他乡之感,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首联开门见山,直述自己的流落处境:“秋气谁相问,荒居懒闭门。”秋风萧瑟,天气渐凉,自己却无门可归,无家可回,只好任凭岁月流逝。这是对自己流落他乡、无所依托的处境的描写。“荒居”一词表明自己身在异乡,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非常贫苦。“懒闭门”是说懒得关门,不愿与人来往。“闲居”“闭户”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常语,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懒”字写出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困顿,透露出诗人内心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颔联“剑歌双鬓换,国步寸心存”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剑歌”一词,既形容了自己生活的艰苦,又表现了诗人的壮志未酬、报效国家的愿望。“双鬓换”是指年华老去,两鬓斑白。“国步寸心存”则说明自己时刻都在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国步寸心”,用“寸心”二字来形容忧念国家之心,言外之意就是忧心忡忡,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这两句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和对未来的担忧。
颈联“漫写当年事,偏惊此日魂”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感慨之情。“漫写当年事”是指随意地记述过去的事情,而“偏惊此日魂”则是说这些往事常常使今日的心境更加激动。这里的“漫写”并非随意而为,而是诗人对往事的一种怀念和回忆;“偏惊此日魂”则表明这些往事常常使今日的心境更加激动。这种激动是因为诗人对过去的岁月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回忆,同时也因为这些往事深深地影响了今天的心境。这种激动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岁月充满了无尽的怀念和回忆,同时也因为它们深深地影响了今天的心境。
尾联“风流非旧日,有虱对谁扪”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风流才情的怀念和感叹。“风流非旧日”是指自己的风流才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了。这里的“风流”指的是才华横溢、气质出众等特质;“非旧日”则表示现在的才情已经无法与之相比。尾联两句通过对比来强调诗人对自己的怀念之情。诗人曾经是一位才华横溢、气质出众的人,但现在却变得平庸无能,连个虱子都捉不住。这种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再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自身流离失所的遭遇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叹,表现了一个落魄文人在乱世中的痛苦挣扎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