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不受秣,呦呦索晨牧。
稚子惧出门,动与虎狼触。
垂鞭不敢前,常向风雨哭。
我老轻其生,仗策入幽谷。
原平散漫食,径狭相追逐。
霜馀野草白,沙寒山水绿。
荒磴随渔樵,深林杂麋鹿。
读书坐磐石,摴蒱向皋陆。
为感蒙庄言,归涂不可暮。

【赏析】

牧羊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而这首《牧羊》则写得颇为独特,诗人以“我”的亲身体验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牧羊人的生动画面。诗中不仅展现了牧羊人的生活状态,还表达了对自由、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首联:“羔羊不受秣,呦呦索晨牧。”
注释:羔羊不习惯吃饲料,总是在清晨寻找母羊喂养。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羔羊和人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羔羊虽然不吃饲料,但需要母亲的关怀和呵护;同样地,人类也需要自然的滋养和保护。这一对比既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次联:“稚子惧出门,动与虎狼触。”
注释:年幼的孩子害怕外出,总担心会遇到猛兽攻击。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孩子们对外出的恐惧心理,表达了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担忧与不安。这里的“虎狼”象征危险,而“接触”则暗示着孩子们在面对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勇敢与机智。这一形象既展示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三联:“垂鞭不敢前,常向风雨哭。”
注释:牧童手持长鞭,却因害怕野兽而不敢前进,只得在风雨中哭泣。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牧童的心理状态,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奈与无助。这里的“垂鞭”意味着牧童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因为害怕而无法前行;“向风雨哭”则暗示着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悲伤。这一形象既展示了牧童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四联:“我老轻其生,仗策入幽谷。”
注释:我已经老了,对于生死看得比较淡然,拿着马鞭走进深密的山谷。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他虽然已经年纪大了,但对于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再过于在意,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仗策”则意味着他手中持有武器,象征着他对生活的勇气与决心。这句诗既体现了诗人的生命观,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与追求。

五联:“原平散漫食,径狭相追逐。”
注释:在平原上随意吃草,道路狭窄相互追逐。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诗人通过“散漫”和“追逐”两个动作,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这里的“原平”指的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而“散漫”、“相追逐”则分别描述了动物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友好互动。这种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六联:“霜馀野草白,沙寒山水绿。”
注释:秋霜过后,野草变白,沙滩寒冷,山石依旧绿意盎然。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变化。秋霜让野草变得更加洁白如雪,而秋水也显得格外清澈,仿佛可以看见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这里的“霜馀”、“沙寒”和“山水绿”三个意象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种描绘手法既具有视觉冲击力,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力。

七联:“荒磴随渔樵,深林杂麋鹿。”
注释:荒凉的山路上跟着打鱼砍柴的人,茂密的树林里混杂着麋鹿等野生动物。
赏析:这句诗继续描绘了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诗人通过描绘渔夫和樵夫在山路上行走的场景,以及深林中麋鹿等野生动物的存在,展示了大自然的丰富多样与神秘莫测。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生动性,也让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之处。

八联:“读书坐磐石,摴蒱向皋陆。”
注释:坐在磐石上读书,抛掷骰子玩耍在宽阔的地方。
赏析:这句诗以读书和游戏两种活动作为主题。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坐在磐石上阅读书籍的场景,以及在广阔地方抛掷骰子玩耍的情景,展示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里的“读书”和“摴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娱乐方式,而“向皋陆”则暗示着开阔的视野和无拘无束的心态。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爱好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九联:“为感蒙庄言,归涂不可暮。”
注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觉得回归的道路不应在黄昏时分返回。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庄子思想的认可和感慨。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而这句话则传达了诗人对这种理念的认同和向往。同时,诗人也表示了自己的坚定决心,无论何时都要回到自己的归途。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庄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展现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