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山如俗人,过眼不相揖。
据鞍无好诗,羁思泊胸臆。
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
烟萝幕青黛,山厓铲苍壁。
云霞油然生,杉桧森以立。
鸣禽递清响,飞泉散珠急。
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
朝餐紫霞英,暮啖香松实。
【注释】
翠屏山:指庐山。
俗山如俗人,过眼不相揖:世俗之人就像世俗的山一样,匆匆而过,来不及打招呼。
据鞍无好诗,羁思泊胸臆:骑在马上没有好的诗句,羁旅愁思在心中萦绕。
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一路上看到绿树成荫的景色,心情与景色都十分和谐。
烟萝幕青黛,山厓铲苍壁:远处烟雾缭绕,如同绿色的屏风,山崖上覆盖着一片苍劲的岩石。
云霞油然生,杉桧森以立:天空中云霞飘动,山上杉树和桧树郁郁葱葱。
鸣禽递清响,飞泉散珠急:鸟儿啼叫,清流飞泻,泉水像珍珠一样四散流淌。
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我怀疑这里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他住在靠近山崖的地方。
朝餐紫霞英,暮啖香松实:早上吃紫色的野花,晚上吃清香的松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庐山风景的七律。全诗以清新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及诗人游览的心境。首联写庐山之“俗”,次联写自己游山之“倦”。颔联至颈联写庐山的山水之美。尾联写山居之趣。全诗语言平易而情韵悠扬,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诗前六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山之“俗”与“倦”。首句“俗山如俗人”,用对比手法,将“俗”字放在“山”的前面,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产生一种审美的快感。“过眼不相揖”一句,是说游山的人很多,但都是匆匆过客,来不及打招呼就擦肩而过,这既写出了人多路杂,也表现了游人匆匆赶路的心情。“无好诗”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游山的心情。“羁思泊胸臆”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游山的心境。“羁思”即羁旅之情,“泊胸臆”指心事重重。这二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丰富,寄寓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苦闷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六句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庐山之“美”。“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两句,写诗人一路走来,只见青山连绵,绿树成荫,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不仅写出了庐山的自然风光,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烟萝幕青黛”一句,描写的是庐山的远景,远望山色,如烟似雾,一片青黛之色。“山厓铲苍壁”一句,描写的是庐山的近景,近看山崖,一片苍劲之色。这两句是全诗的亮点所在,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游赏感受,而且写出了庐山的雄浑壮丽。“云霞油然生,杉桧森以立。”两句,描写的是庐山的天景。天空中的云霞变幻莫测,山上的杉、桧树木郁郁葱葱。这两句是全诗的升华所在,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的审美体验,而且写出了庐山的神韵所在。“鸣禽递清响,飞泉散珠急。”两句,描写的是庐山的鸟鸣水声。鸟儿啼鸣,清流飞泻,泉水如同珍珠般四散流淌。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而且写出了庐山的生命活力。“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两句,描写的是庐山的隐者生活。怀疑这里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他住在靠近山崖的地方。这两句是全诗的收束所在,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感慨,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而又含蓄蕴藉,既写出了庐山的自然美,又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