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山如俗人,过眼不相揖。
据鞍无好诗,羁思泊胸臆。
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
烟萝幕青黛,山厓铲苍壁。
云霞油然生,杉桧森以立。
鸣禽递清响,飞泉散珠急。
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
朝餐紫霞英,暮啖香松实。
翠屏山
俗山如俗人,过眼不相揖。
据鞍无好诗,羁思泊胸臆。
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
烟萝幕青黛,山厓铲苍壁。
云霞油然生,杉桧森以立。
鸣禽递清响,飞泉散珠急。
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
朝餐紫霞英,暮啖香松实。
注释:
翠屏山:指位于浙江金华的天台山。
过眼不相揖:形容经过时匆匆忙忙,彼此不交谈。
据鞍无好诗:坐在马上,没有心情吟诗作赋。据鞍,意为骑在马上;无好诗,意为没有好的诗作。
羁思泊胸臆:被束缚的思想,停歇在胸怀之中。
行行:行走的样子。
翠屏:美丽的屏风。这里指翠绿的山色或山色之美。
景意两相适:景色和心境都很合适。
烟萝幕青黛:烟雾缭绕的山色像青色的帐幕一样。萝,指云雾。幕,遮挡。青黛,青黑色的山色。
山厓:山崖。
铲:铲除。
云霞油然生:云霞仿佛从天上飘落下来似的。
柏桧:柏树和桧树,都是常绿树种,这里泛指树木。
森以立:森然挺立。
鸣禽递清响:鸟鸣声此起彼伏,清脆悦耳。
幽人:隐士,这里指隐居山林的人。
朝餐紫霞英:早晨品尝紫色的草本植物,这里指吃野菜。
暮啖香松实:晚上品尝松子的味道。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储光羲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任太祝时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全诗通过描绘翠屏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山中隐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联“俗山如俗人,过眼不相揖”,开篇即点出主题,将青山与俗人相对照。这种对比手法既体现了作者对青山的敬仰之情,也暗含了对于世俗生活的无奈。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远离尘世,追求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颔联“据鞍无好诗,羁思泊胸臆”,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他虽然身在马背之上,但却没有心情吟诗作赋,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这种羁绊之思,或许就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满和逃避。
颈联“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则是作者对翠屏山美景的具体描绘。这里的“翠屏”并非实指,而是用来形容山色之美。当作者行走在山间时,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得他的心境也随之愉悦起来。这种美景与心境之间的和谐交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尾联“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与“朝餐紫霞英,暮啖香松实”则分别描写了山中隐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作者怀疑山中有幽人居住,他们选择靠近山崖的地方居住,过着简朴而自足的生活。同时,他也想象自己能够享受到山中的美食——野生的蔬菜和松子。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整首诗以翠屏山为背景,通过对山色、山水、人物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自然之美的境界。同时,诗歌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和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既深沉又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热情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