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行疏雨,真游自有期。
问舟寻古井,把酒赋新诗。
已似陶元亮,能无远法师。
道人相问好,我到未多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语言风格等进行分析作答.

(1)

诗句“山路行疏雨,真游自有期”意思是:山路行走在绵绵细雨中,真正游览的时间自然会有.诗人以“真游自有期”来表现对这次出游的满意,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问舟寻古井,把酒赋新诗”意思是:乘船寻找古代的井亭,拿着酒杯吟咏新的诗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饮酒赋诗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3)

“已似陶元亮,能无远法师”意思是:已经如同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能不效仿那位远公法师吗?这两句运用典故来表明自己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

(4)

“道人相问好,我到未多时”意思是:道士们互相问候好,我到这里还没有多久.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道友们相见的情态及时间,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

【答案】

闻蒋弘父重五游葛岭有诗因寄五首 其三

山路行疏雨,真游自有期。

问舟寻古井,把酒赋新诗。

已似陶元亮,能无远法师。

道人相问好,我到未多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重阳节(即重九节)游葛岭时所作的.此诗是五首中的第三首,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理趣.

前两句“山路行疏雨,真游自有期”。诗人写自己在雨中登山,这是在写景,但景中又有情.诗人之所以选择在山路上行走,是因为他在山路上才能欣赏更多的风景.而此时正值秋雨时节,雨后的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所以“山路行疏雨”一句,既写景,又寓情.“真游自有期”,是说这次出游很愉快,心情舒畅.

接着两句“问舟寻古井,把酒赋新诗”。诗人乘坐小船寻找古老的井亭,然后拿起酒杯,吟咏着新的诗歌.“问舟寻古井”,“古井”,指的是葛岭上的井亭.葛岭上的井亭历史悠久,据说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诗人乘船来到葛岭,看到葛岭上有个著名的井亭,他马上向当地的渔夫打问关于这个井亭的情况.“把酒赋新诗”,诗人来到葛岭,看到这里的山水风光,听到渔民唱起美妙的歌曲,心中十分高兴,于是举起酒杯,吟咏起自己的新诗来.“问舟寻古井”一句写出了诗人游览时的兴致和心境,“把酒赋新诗”一句则写出了诗人游览时的情趣.“问舟”与“寻古井”“赋新诗”都是动作,而诗人却用两个动词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画面:在葛岭上乘船游览,在葛岭上的古井边询问情况,一边饮酒一边吟咏新诗.这样的画面非常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后两句“已似陶元亮,能无远法师”。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被人们尊称为“田园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风格清新自然.诗人在游览葛岭时,想到了陶渊明.他说自己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生活,能不效法那位远公法师呢?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不事雕琢.“远法师”,指的就是他.“已似陶元亮”句,是说自己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生活;“能无远法师”句,则是说能不学那位远公法师呢?诗人通过引用陶渊明的例子来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远法师”,是指远公法师.远公法师是东晋时期慧理和尚的法号,他是庐山东林寺的创始人.慧理和尚曾经在山上建了一座精舍,名为东林寺,后来成为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慧理和尚曾写过一首诗,叫做《远法师净居戒心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吾心如镜台,时时悬明月.月明常照见,何异水中月.水中月是镜中影也,吾心亦如是.若知是吾心,即是吾心影.若知非吾心,即不是吾心.若知是吾心之影,即是吾心之影.若知非吾心之影,便非吾心之影.若知是我心之影,即不是我心之影.若知非是我心之影,便不是我心之影.若知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之影.若知非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之影.若知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之影.若知非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之影.若知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之影.若知非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之影.若知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的影.若知非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的影.若知是我心之影,便是不是我心的影..”这首诗是五首中的第三首,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理趣.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写景抒情的“景物”是“远公塔”,也就是慧理和尚建造的那座佛塔.这座塔高耸入云,气势宏伟,是庐山的标志之一,也是庐山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慧理和尚在这座塔旁写下了这首《远法师净居戒心铭》.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内涵丰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