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鲁中都,哲人宰兹邑。
石刻思圣堂,后人知仰德。
污池困飞龙,鸾凤栖枳棘。
天意人岂知,来者三叹息。
立言泽万世,贫贱何足惜。
再拜登故台,敛衽拱而立。
恍如梦见之,受教开茅塞。

【题解】

此诗当作于元代,是诗人在思圣堂的观感。汶上鲁中都,指汶上县;哲人宰兹邑,指孔子被其弟子们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所到之处都受到尊崇和礼遇:石刻思圣堂,指孔子庙;污池困飞龙,喻孔子虽受尊崇,但并未能施展抱负,终老于此;天意人岂知,指人们只知孔子是圣人,却不知道他一生坎坷,有志未伸;来者三叹息,指后人仰慕孔子,惋惜自己不能像他一样,而只能望其项背;立言泽万世,指孔子的言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贫贱何足惜,指孔子虽身处困境,但他仍以天下为己任;再拜登故台,指重修孔子庙;敛衽拱而立,指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不敢妄动,以示尊敬;恍如梦见之,指孔门弟子对老师充满了敬爱之情;受教开茅塞,指孔子的教育对弟子们启迪了智慧。全诗通过对孔子庙及孔子本人的描写,表现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思想的认同。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孔子深深的敬仰之情。

【注释】

  1. 思圣堂:指孔子庙。
  2. 汶上鲁中都:即鲁中都,今山东曲阜县东北。
  3. 哲人宰兹邑:指孔子被其弟子们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 石刻思圣堂:指孔子庙。
  5. 污池困飞龙:比喻孔子虽受尊崇,但并未能施展抱负,终老于此。
  6. 鸾凤栖枳棘:喻孔子虽身处困境,但他仍以天下为己任。
  7. 天意人岂知:意思是说人们只知孔子是圣人,却不知道他一生坎坷,有志未伸。
  8. 来者三叹息:指后人仰慕孔子,惋惜自己不能像他一样,而只能望其项背。
  9. 立言泽万世:指孔子的言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0. 贫贱何足惜:指孔子虽身处困境,但他仍以天下为己任。
  11. 再拜登故台:指重修孔子庙。
  12. 敛衽拱而立:指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不敢妄动,以示尊敬。
  13. 恍如梦见之:指孔门弟子对老师充满了敬爱之情。
  14. 受教开茅塞:指孔子的教育对弟子们启迪了智慧。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
    开头四句,写思圣堂。“汶上鲁中都”,指孔子的故乡。“哲人宰兹邑”,指孔子被其弟子们尊为“大成至圣先师”。这两句话表明,诗人来到思圣堂,是在追念自己的老师。
    下面六句,写思圣堂。“石刻思圣堂”,指孔子庙。“后人知仰德”,指孔子庙是后人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孔子的功德得以传扬的地方。“污池困飞龙”,比喻孔子虽然受到尊崇,但却没有施展抱负的时机,终老于此。“鸾凤栖枳棘”,比喻孔子虽然身处困境,但却仍然坚守着自己信念,不随波逐流。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中间四句,写思圣堂。“天意人岂知”,意思是说人们只知孔子是圣人,却不知道他一生坎坷,有志未施。“来者三叹息”,指后人仰慕孔子,惋惜自己无法像他一样,而只能望其项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深深敬仰之情。
    最后四句,写思圣堂。“立言泽万世”,指孔子的言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贫贱何足惜”,指孔子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仍以天下为己任。“再拜登故台”,指重修孔子庙。“敛衽拱而立”,指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不敢妄动,以示尊敬。“恍如梦见之”,指孔门弟子对老师充满了敬爱之情。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孔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孔子庙及其孔子本人的描绘,表现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思想的认同。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孔子深深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