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琴转清亮,风雨更飘飖。
疏桐荫高馆,朱槿耀芳条。
生物曷可遏,抚事发长谣。
弱龄陪清宴,楢发想垂髫。
相见日以老,离居梦且遥。
秋江渺云水,去鹤影遥遥。

【注释】:

  1. 八月十八日:指八月十六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日。
  2. 萧闲道馆:指萧闲寺道馆,即寺院道观。
  3. 袁南宫:指袁江(字南宫)。袁江曾任黄门侍郎、太子詹事等职,与杜甫交好。
  4. 是日风雨萧然:当日风雨声很萧瑟。
  5. 转清亮:声音由沉转为清亮。
  6. 飘飖:风吹云散的样子。
  7. 疏桐荫高馆:稀疏的梧桐树影映照在高大的楼阁上。
  8. 朱槿耀芳条:红色的槿花在阳光中灿烂绽放。
  9. 生物曷可遏:万物生长自然无阻,不可阻挡。
  10. 故作长谣:因此写下一首长长的诗来抒发感慨。
  11. 弱龄:年幼之时,年轻时。
  12. 陪清宴:参与清静的宴会。
  13. 楢发:头发变白。
  14. 想垂髫:想起儿时的自己。
  15. 相见日以老:每次相见都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16. 秋江渺云水:秋天的江水流得很远,好像云和水一样模糊不清。
  17. 去鹤影遥遥:去时鹤的身影越来越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8月18日在萧闲道馆听袁江弹琴后有感而写的。全诗通过描写雨天中的琴声、风中的梧桐、飘摇的云和水以及白发的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第一句“玉琴转清亮”形容琴声清脆悦耳,如同玉器般明亮。第二句“风雨萧然有感而作”,则点明了诗人因风雨而有所触动,进而写下这首作品。第三句“疏桐荫高馆,朱槿耀芳条”,描绘了雨后的景象,疏落的梧桐树荫覆盖着高高的楼阁,而鲜艳的朱槿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第四句“生物曷可遏”,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无法阻挡的感叹。第五句“抚事发长谣”,意味着诗人因为琴声而引发了长久的诗兴。第六句“弱龄陪清宴”,回忆了年轻的自己也曾参加过清新的宴会。第七句“楢发想垂髫”,则反映了岁月流逝,头发已经斑白,回想起童年的时光。最后两句“相见日以老,离居梦且遥”,表达了与友人相见的次数越来越少,离别后的相思之情愈发遥远。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