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哀角起寒谯,一夜青霜脆柳条。
浦溆未明沧海日,客帆应发楚江潮。
山经太白西来险,雁转衡阳北去遥。
愧我无才重吊屈,忠魂千古有谁招。
【诗句释义】
题燕穆之楚江秋晓图:为燕穆的《楚江秋晓图》所题,以抒怀。
几声哀角起寒谯,一夜青霜脆柳条:夜深人静的时候,几声凄凉悲切的号角声响彻寒气袭人的谯门,一夜之间,嫩绿的柳条也被寒霜打成了枯黄。谯门是古代城楼上报时的木制瞭望台;“寒谯”,指寒冷的谯门。“几声哀角”即指谯门传来几声凄厉的号角声。“哀角”和“青霜”,“脆柳条”相呼应,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浦溆未明沧海日,客帆应发楚江潮:清晨时分,浦溆中的水还没有完全退去,海面上的太阳还被云雾笼罩着;客船正从楚江中扬起帆来,准备乘潮顺流而进。这里以“沧海”和“楚江”暗喻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境。
山经太白西来险,雁转衡阳北去遥:太白山(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来地势十分险峻。雁群由南向北飞去,越过了衡阳。
愧我无才重吊屈,忠魂千古有谁招:惭愧自己没有才能像屈原那样忠于君国,却还要在这里重弹旧调,怀念先贤。屈原,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因直言劝谏遭放逐,最终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杀。“忠魂”即指屈原的魂魄,他忠诚于国家,忧国忧民,其精神可嘉。“千古”,即永远。
【译文】
深夜里几声凄厉的号角声划破寂静,一夜之间柳枝都被霜打黄了。浦溆中的水还没退完,海面上的太阳还在云层之中;客船正扬起帆来,准备趁楚江的潮水顺江而下。太白山上地势险峻,雁群飞越了衡阳,向南而去。惭愧我没有才能像屈原那样忠于祖国,重弹这样的旧调,怀念先贤,可是忠臣的魂魄却永远留在了楚国。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李白正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任职,时值秋天,他登上了楚江边的楼台,看到眼前一片萧瑟的景象,不由得想起屈原来,便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写景。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清冷、肃杀的秋夜景色。月落乌啼,霜降草枯,寒气袭人,谯门之外,天地间一片死灰色,这既是实景,也是虚象。诗人用“寒谯”点明了时间——夜深人静,用“青霜”点明了天气——寒气逼人,用“脆柳条”点明了环境——草木凋零。这些景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但却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凄清、苍凉、压抑的感受。这种感受正是由于诗人主观感情造成的。
颔联写登高望远。诗人站在楼台上放眼望去,只见大海茫茫,曙光初现。这两句既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景色,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慨。“青霜”、“脆柳”,本是自然物,但一经诗人的点染,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黑暗势力的残酷和无情,预示着光明的到来。
颈联写抒情。诗人想到屈原,想起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想到了他投江殉国的壮烈之举。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自得或满足,相反地,他深深地为自己不能与屈原一道献身国家事业而感到痛心和惋惜。
尾联抒情。诗人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为国分忧解难,只能空怀一腔热血,发出“重吊屈”之叹。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屈原忠魂的无限钦敬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激荡,风格沉郁顿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