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光来佛后,窃食犯僧残。
注释:
- 寻光:寻找光明,比喻追求真理。
- 佛后:佛寺之后。
- 窃食:偷吃食物。
- 犯僧残:冒犯僧人的残余食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可能因此而受到惩罚。诗中的主人公在寻找真理的路上,误入佛寺,偷吃了寺庙中的食物,这种行为触犯了僧人的戒律,最终受到了惩罚。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应该遵循道德规范,不能因为一时的欲望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寻光来佛后,窃食犯僧残。
注释:
元代诗人:广漩。 字空海,是元朝的诗人,出生于晋江苏氏子。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开元寺的如照徒。他的生平资料相对简略,但通过其作品可以窥见其个人经历及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注】1、冰衡:冰制的衡器。2、东山法:围棋中的布局方法。3、靖节:指陶渊明。4、芙蓉:荷花的别名。5、虎头:指颜真卿(字清臣,号鲁公)。6、界溪:即泾川,位于今陕西中部,泾河水流经过这里。 玉山佳处以冰衡玉壶悬清秋分韵得秋字 【注】1、玉山:指华山。2、以冰衡:用冰制成的秤杆。3、玉壶:用玉石制成的酒壶。4、悬:挂着。5、清秋:指秋天。 故人一别知几秋,相逢谈笑便登楼。 【注】1、故人:老朋友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水车的描写,表现了水车在干旱时的作用。首联写秋旱之甚,“新苗立死”,田寸裂。颔联写水车在西风中呜咽哀鸣,“一夜水车啼不歇”。颈联写老翁赤脚踏龙,怜其辛苦。末联写白水田头月未落,千畦万畦云雨同。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农人的同情和关心,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愤慨和不满。 【答案】 译文: 秋季大旱,土山热得象被烧焦一样,新种的稻苗也枯死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寿母歌》。以下是逐句释义和翻译: 1. 清源西郭先生庐,先生食贫身校书。 清源县的西边有个先生的住所,先生虽然贫穷但依然坚持读书。 2. 先生有母年八十,彩衣白日来庭除。 先生有一位年纪已经八十岁的母亲,她穿着彩色的衣服在白天来到庭院中打扫。 3. 天朝旰食求秀孝,人偕计吏趋公车。 朝廷上因为需要孝顺的人而晚吃饭,人们带着官吏的服饰去赶着公共马车。 4.
《木绵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秋天的阳光渐渐收起了树上的露水,使得青囊(一种布帛)上的白絮变得透明起来。) 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农民的妻子拿着篮子回来,家里的女人指着说这是机器上织出来的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孩子们跑来寻找上衣和裤子。)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府。(他们想用来偿还私人债务
【注释】 太瘦:杜甫诗中常自比“枯松”,形容其消瘦。 尚能怜:犹可怜。 不言几已失鬷(zōng)明:不直说,已失去往日的清明和风采。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七绝。诗人在怀念友人时,想到朋友虽瘦却依然有骨气,不向黑暗势力屈服,而自己则已丧失这种勇气。全诗以“太瘦”开头,突出了友人形象;以“不言”转折,表明了对友人的同情。最后一句用典,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