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抱尚林壑,浮荣非素谋。
一命已七载,伐檀诚自羞。
晨出北郭门,浩然思清秋。
黄虞翳榛莽,落日驰耕丘。
惟馀故乡念,慷慨兴悲讴。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之作,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诗人自叙早年怀抱山林之志,因浮荣而忘素怀。在任七年,“伐檀”有惭色,归隐故乡,感秋兴悲。

“夙抱尚林壑,浮荣非素谋。”开头两句点明题旨,即诗人一生所追求的是退居林泉之志,并非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心。这两句是说:“我平生的志向就是喜爱隐居山泽林泉,追求的是自然清幽的生活。”

“一命已七载,伐檀诚自羞。”“我”任官已满七年,现在“伐檀”(砍柴)也感到羞耻,说明自己已厌倦官场生活。

“晨出北郭门,浩然思清秋。”“我”清晨走出城门,面对秋景,感到心旷神怡。

“黄虞翳榛莽,落日驰耕丘。”“黄虞”是古代对帝王的美称。这里指代皇帝。“翳”,遮。“榛莽”,丛杂的草木。“落日”,指太阳快要落下了。“驰”,疾速奔跑。“耕丘”,指农夫耕作田地。“黄虞”与“榛莽”形成对照。“落日驰骋于田野”,表明“我”已经远离朝廷,回归田园生活。

“惟馀故乡念,慷慨兴悲讴。”最后两句,写诗人回到家乡后的感受。“惟馀故乡念”,意思是:只剩下对故乡的思念了。“慷慨兴悲讴”,意思是:我不禁慷慨激昂地唱起悲歌来。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对人们的影响。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