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乎心,天人理无违。
中和致位育,举此臻雍熙。
遥遥三五人,去我胡倏而。
巧伪滋变幻,秉时蹈危机。
卓矣我尼父,喟然欲居夷。

注释:

  1. 万物本乎心,天人理无违。
    译文:万物的根源都在心中,天地的道理和人类的道理没有违背。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万物根源的思考,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源于人的内心深处。同时,他也在思考天地之间的道理,认为天地的道理与人类的道理是统一的,两者之间没有违背。
  2. 中和致位育,举此臻雍熙。
    译文:通过调和达到平衡,就能实现万物的生长,达到和谐的状态。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调和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调和才能达到世界的平衡和和谐。这里的“中和”是指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事物时,既要有进取之心,又要有退让之心,以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3. 遥遥三五人,去我胡倏而。
    译文:遥望远方,只见三五个人影,他们迅速离去。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画面,远处有三五个人影匆匆离去,他们的身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视线之外。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怀念之情,又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4. 巧伪滋变幻,秉时蹈危机。
    译文: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变化,时而顺时而逆时而行。
    赏析:这句话批评了人们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是有害的。同时,它也揭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陷入危机之中。
  5. 卓矣我尼父,喟然欲居夷。
    译文:伟大的孔子啊,他感慨万分地想要隐居起来。
    赏析:这句话是对孔子的一种赞美和敬仰,表达了他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理想状态,即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赏析:整首诗以“万物本乎心,天人理无违”作为开篇,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万物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接着,诗人通过对“中和致位育,举此臻雍熙”的描述,回答了这个哲学问题,认为万物的生长和发展需要调和和平衡,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然后,诗人通过描述“遥遥三五人,去我胡倏而”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感慨。接着,诗人批评了人们为了利益而变化的行为,并呼吁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陷入危机之中。最后,诗歌以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敬仰和理想状态的向往作为结尾,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