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石甃圜庵,结构因岩谷。
危梁琢坚珉,湿楚裁寒玉。
梵相终无坏,明灯自相续。
掘断青山根,白云常在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描述了一座石屋的建造过程及其特点。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凿石甃圜庵
注释:用石头凿成圆形的庵(寺庙)
- 结构因岩谷
注释:因为山岩山谷的天然形态而形成
- 危梁琢坚珉
注释:用坚固的石头雕刻而成的梁和柱
- 湿楚裁寒玉
注释:湿润的楚地出产的玉石,用来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器物
- 梵相终无坏
注释:佛教中,“梵”指的是清净、神圣的事物,“相”在这里可能是指形象或外观,“坏”意为毁坏
注释:这表示佛教的形象或装饰永远保持其神圣性,不会损坏
- 明灯自相续
注释:佛教中的灯火常亮,象征佛法的永恒不灭
- 掘断青山根
注释:挖掘出深山的根基,暗指开山建寺的过程
- 白云常在屋
注释:即使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白云仍然常在屋上飘过,形容寺庙高耸入云
下面提供这首诗的译文:
凿石成圆形的小庵,结构是因山岩山谷的自然形态而形成的。
用坚固的石头雕刻的梁柱,以及湿润楚地出产的玉石,被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器物。
佛教的形象和装饰永远保持其神圣性,不会损坏。
佛教的灯火常亮,象征佛法的永恒不灭。
挖掘出深山的根基,暗指开山建寺的过程。
即使是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白云仍然常在屋上飘过。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座石屋的建造过程及其特点。通过使用如“凿石”、“湿楚”、“梵相”、“明灯”等关键词,诗人生动地展现了建筑的艺术美和宗教意义。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如“湿楚裁寒玉”以及“白云常在屋”,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世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石屋建造工艺的赞美,也是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