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钟灵秀,西枢振士风。
燕台椿桂义,麟阁鼎彝功。
阵叠三千变,关河百二雄。
胸藏兵甲在,终不愧遭逢。
【解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期间,其时诗人正谪居永州,面对国家危难、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诗人深感“胸藏兵甲”,而“终不愧遭逢”,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慨。
其一,首联“北岳钟灵秀,西枢振士风。”“北岳”即指中岳嵩山,是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名山数中原”之说,嵩山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尚书·舜典》有言:“肇敏降康,作时周文。”意思是:上天感应下民,使之聪明智慧,于是尧帝命舜为司徒,教人用五常治理天下。这一句以自然景观比喻人才荟萃之地。“西枢”指长安,是唐朝的政治中心。“振土风”即振兴士风。这句意谓:嵩山之灵秀造就了众多杰出的人才,而长安(指唐朝)则以其文化繁荣和人才汇聚著称。两句一写地域之盛景,一写历史人物之多,皆突出了人才荟萃之地的特点。
其二,颔联“燕台椿桂义,麟阁鼎彝功。”“燕台”指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才的史事。“椿桂”指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授业,由七十二弟子所树两株大椿和桂树,故称孔庙为孔林、孔府、孔庙。此处借指师承关系,暗寓自己对师承关系的认同感。“麟阁”指汉代张衡《东京赋》中的“麟阁”,原为汉武帝藏书之所。这里泛指收藏典籍的地方。“鼎彝”指古代祭祀用的青铜器。“功”字承上启下,承接“振士风”而来,意谓: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如孔子一样尊崇师道,以及汉代收藏典籍、重视文化的风气,都是成就一代伟业的重要因素。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由人事引出自然,意蕴深远。
其三,颈联“阵叠三千变,关河百二雄。”“阵叠”指军事布阵,这里比喻政治局势或社会现象的变化。“关河”指黄河和长江。古人认为“天下有九州,莫大于中国;中国有四海内,莫大于四夷”(《尚书·武成》)。故称中原地区为中国的腹地。“百二雄”即百二重险,指蜀地险要的战略位置,也用以形容地势险要的地区。两句意谓:政治局势和社会变化千变万化,但中原大地地势险要,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立身的根基。这是诗人对中原大地的赞颂。
其四,尾联“胸藏兵甲在,终不愧遭逢”。“兵甲”指兵器甲胄,引申为武器、军备。“胸藏”即心藏,意谓心中装着这些。“遭逢”指际遇,即遭遇、遭遇到的时运。“终不愧”即终究不惭愧、不会感到羞耻。两句意谓:胸中装着兵器铠甲,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感到羞耻,因为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这是全诗的收结之句,也是作者的自我表白之语,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赏析】
本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的一首七律。诗中既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又表现出了他不以境遇论英雄的豪迈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的家国情怀。“北岳钟灵秀”,“北岳”即中岳嵩山,是五岳之首,自古便有“天下名山唯数嵩”的说法,它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西枢振士风”中的“西枢”,指的是长安,是唐朝政治中心,是文化繁荣、学术昌明的地方。“振士风”即振兴士风,意谓这里的文化和学术非常发达,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来此学习和工作。这两句既写出了嵩山和长安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又表明了人才荟萃的盛况。
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洛阳的文化氛围:“燕台椿桂义”,“燕台”即燕昭王在易水之畔筑起的黄金台,用来招揽天下贤才的故事。“椿桂”指的是孔子在鲁国讲学时所植的两棵大树,故孔庙又称孔林、孔府、孔庙。这两句既表明了孔子在洛阳讲学的盛况,也暗含了自己仰慕师道、崇尚儒学的情感。同时,“燕台椿桂义”还隐喻了自己对洛阳文化的认同感。最后两句,诗人将眼光投向了中原:“麟阁鼎彝功”,“麟阁”指的是汉代张衡《东京赋》中的“麟阁”,原为汉武帝藏书之所。“鼎彝”指的是古代祭祀所用的青铜器。“功”字承上启下,承接“振士风”而来,意谓:像燕昭王那样礼待贤才,像孔子一样尊崇师道,以及汉代收藏典籍、重视文化的风气,都是成就一代伟业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笔锋转向了个人的命运:“阵叠三千变”,“阵叠”指军事布阵,这里比喻政治局势或社会现象的变化。“关河百二雄”,“关”、“河”分别指函谷关和黄河、长江,“百二雄”即百二重险,指蜀地地势险要,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用以形容地势险要的地区。两句意谓:政治局势和社会变化千变万化,但中原大地地势险要,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立身的根基。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凌云之情:“胸藏兵甲在”,“兵甲”指兵器、铠甲等军备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