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无簪组分,结屋近苔矶。
夜月悬孤艇,寒潮入半扉。
溪山曾无趣,鱼鸟已忘机。
为问青云者,谁能忍布衣。

《渔隐》

自无簪组分,结屋近苔矶。夜月悬孤艇,寒潮入半扉。

注释版《渔隐》诗:

  • 首句:“自无簪组分” - 这里“簪分”可能指的是古代文人的发饰,通常由簪(一种长针状物品)和发钗组成,用以固定头发。这里的“无簪分”意味着诗人自己不追求这样的装饰。
  • 次句:“结屋近苔矶” - “结屋”指搭建简易的居所,可能是为了隐居或避世。“苔矶”是一种生长在水边或溪流中的苔藓,这里可能象征隐居之地的自然之美。
  • 第三、四句:“夜月悬孤艇,寒潮入半扉” -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孤艇”意味着只有一只小船,可能象征着诗人的清高与独立。“寒潮入半扉”则形容寒冷的潮水拍打着门扉,可能暗示着诗人生活的艰辛。
  • 第五、六句:“溪山曾无趣,鱼鸟已忘机” - “溪山”可能指的是隐居地周围的山水环境。“无趣”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厌倦,可能因为缺乏世俗的诱惑。而“鱼鸟已忘机”则表示诗人已经超脱于世俗的欲望,不再为名利所累。
  • 第七句:“为问青云者,谁能忍布衣” - 这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质疑。他询问谁能忍受平民的生活,而不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五言律诗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隐逸者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如夜月、寒潮、苔矶等,还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看淡,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生活态度。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归隐生活的理想化想象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