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微钟夕,阴林散夜声。
孤灯残月下,千嶂断猿鸣。
飒沓惊禅定,萧条动客情。
卷帏清不寐,松际月斜明。
【注释】
石门:山名。在今湖北公安县南。
飒沓:风吹声。禅定:佛家语,指静坐修道时心气平静。
萧条:冷落凄凉。此句意为:秋夜凄寒,触动了诗人的客情。
【译文】
夜宿石门闻秋风
我住在石门,晚上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洞口微钟夕,阴林散夜声。
洞内传来微弱的钟声,夜晚树林间传来阵阵虫鸣声。
孤灯残月下,千嶂断猿鸣。
我独自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月光之下只听到猿声在峡谷中回荡。
飒沓惊禅定,萧条动客情。
一阵风声惊动了我静坐的禅心,秋夜的萧瑟让我感伤不已。
卷帏清不寐,松际月斜明。
我卷起帘子清闲入睡,松树的阴影和月亮洒下的微光映照出一片清冷。
【赏析】
《夜宿石门闻秋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作于公元762年(大历七年)秋天。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幽寂景象,抒发了他漂泊在外、孤独无依的感情,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首联“洞口微钟夕,阴林散夜声”,写诗人听到从山里传来的钟声和远处树林中的虫鸣声,表现了环境的静谧与幽深。
颔联“孤灯残月下,千嶂断猿鸣”,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感受,通过“孤灯”、“残月”和“猿鸣”等意象,展现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颈联“飒沓惊禅定,萧条动客情”则表现了诗人在深夜时分的心理状态,通过“惊禅定”和“动客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尾联“卷帏清不寐,松际月斜明”则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感,通过“卷帏”“清不寐”和“松际月斜明”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意境。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杜甫诗作的特点——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