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京口暝烟收,几度劳歌送客游。
吴岳晓连秋雨碧,御河寒带雁声流。
衣冠召对金门里,文翰周旋玉案头。
闻道汉庭深顾问,承平不遣贾生忧。
【注释】
浮丘郑,名不详。丹阳,今江苏南京。京口,今江苏镇江。暝烟,傍晚的烟雾;劳歌,送客之歌。吴岳,指南京附近的钟山。晓连秋雨碧,早晨与秋雨相连的景色。御河,即秦淮河。寒带雁声流,寒冷时江上传来雁叫声。衣冠,官服和头巾。召对,被召见。文翰,书信。玉案头:皇帝座位前的玉制台案。汉庭,汉朝宫廷。深顾问,仔细地询问。承平,太平无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因建议削减诸侯国封地,遭忌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忧,担忧。
【赏析】
《送浮丘郑往从军》,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送别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和心情。全诗以景起,以情结,结构紧凑,情景交融,感情细腻,语言流畅,风格清新俊爽,是唐人送别诗中的佳作。《送浮丘郑往从军》一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诗人正任淮南节度使,浮丘县(今安徽定远西北)是唐代重要的军事重镇。浮丘县东南有一座钟山,山上有一座浮丘寺,传说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浮丘郑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被派往长安担任武选员外郎。临别之前,诗人特地为他写诗送行。
首句描写诗人送别的场景。“丹阳”二句写送别地点和时间。诗人站在江边,望着暮霭渐退,江水泛光,听到歌声不断,知道朋友即将远去。这两句是送别诗中常用的典型场面。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送别场面,却把送别者与被送者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那种难舍难分之情。“几度”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诗人说:“我送你到京城的时候,多少次听到你唱起离别的歌谣!”这里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次数,又渲染了气氛,表达了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吴岳晓连秋雨碧”,这是写景。钟山(即古钟山,在今南京市东北),又名覆舟山、紫金山;“吴岳”就是钟山。钟山在金陵(今南京)城西北,三面环水,形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有“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之称。钟山之巅有天文台,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在这里观测过天象。“晓连秋雨碧”一句,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出钟山苍翠欲滴、连绵不断的景象。“御河寒带雁声流”,这是写物候和季节。御河,即秦淮河。秦淮河发源于钟山南麓,蜿蜒北流,经南京城南,入长江。“寒带雁声流”,点明了季节,同时以寒来暑往、雁鸣长空等景物烘托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第三句“衣冠召对金门里”是写送别。诗人说:“朝廷召你前去任职,就在皇宫大门里的金銮殿接见吧。”这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召他前去任职,就在皇宫大门里的金銮殿接见吧。“文翰周旋玉案头”,这是写文事。诗人说:“你的文章才华横溢,可以写出千古文章,就请你在皇帝座位前的玉案头上起草诏书吧。”这四句写送别时的情形。诗人没有写离别的场面,而只写了送别的场合。通过写景状物,巧妙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他前程的祝愿。
末联“闻道汉庭深顾问,承平不遣贾生忧”点明题旨。汉庭,指汉朝朝廷;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文帝时,贾谊上书批评朝政。文帝采用其意见后,采纳了他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下来。后来,由于大臣周勃等人反对文帝的让步政策,贾谊被贬谪到长沙郡做太傅。汉文帝问贾谊:听说你很担忧国家大事,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啊?贾谊回答说:我担心的不是这些。陛下即位以来,施行仁政,百姓生活安定;然而匈奴侵扰边境,诸侯叛乱作乱。所以我认为陛下应先处理这些大事。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意见,于是派遣大将周亚夫等率军北伐匈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诗人借用这个故事来勉励朋友。这两句的意思是:听说你在朝廷受到重视,皇上对你十分器重。在天下平安无事的时候,你不要忧愁,不要忧虑。
却不写一般的离愁别绪,而是通过送别这一特定事件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望,写得含蓄婉转,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