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净阴山片月孤,数声羌笛起单于。不堪吹作《梅花》调,少多中原客在胡。

注释:

雪净了阴山一片皎洁的月色,单于(匈奴首领)数声羌笛起。不能吹奏那《梅花》曲调,中原客在胡儿中少些。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写胡儿吹笛,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和风骨。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雪净阴山片月孤”,写的是一幅清旷明丽的边塞夜景图。阴山,即今之燕山、乌拉山、哈达盖岭一带的山脉。阴山地区地势高峻,冬寒夏热,积雪终年不化。“雪净”二字写出了阴山冬季严寒的特点,“片月孤”则突出了月夜的清冷。

第二句“几声羌笛起单于”,以羌笛声起笔,渲染出一种凄凉苍凉的气氛。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音调悲凉,常为古代边歌所采用。这里说“起单于”(起动单于,指引起单于或其子的情绪),说明胡儿吹笛之声,已经触动了他的心弦。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意,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不堪吹作《梅花》调”二句,抒发了胡儿们内心的愤懑和不平之气。“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是说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梅花》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曲。它原是为汉代王褒的《洞箫赋》所写的配乐曲名,后来被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梅花》曲调哀婉凄美,而胡儿们却不堪吹奏,可见他们心中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痛。“中原”,泛指南方地区;“客”,古时称寄居或侨居他乡的人。“中原客在胡”,意思是说中原人被迫流亡到北方边塞地区。这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沦落异域的同情。

诗的前四句是全篇的引子。后四句则是作者的议论。诗人从描写胡儿的吹笛入手,然后由景及人,最后才发表议论,这样处理,既显得自然合理,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构思新颖、手法巧妙。前四句都是写景,但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后四句都是抒情,但抒情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雪净阴山片月孤”是写景,“数声羌笛起单于”是写情,“不堪吹作《梅花》调”是进一步写情,“少多中原客在胡”又是写情。这种写法,把写景和写情紧密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因景抒情、因情绘景的一般毛病,又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