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秋月,在家见月如等闲。几度天涯望秋月,明月虽同非故山。
举头问明月,古往今来几圆缺。明月如有言,问我少年今白发。
君不见汾水秋风鸿雁来,邺中歌舞尽苍苔。忧欢只问今时月,曾照离宫与露台。
今月应将古月同,古人今在九泉中。谁言金粟西陵下,不见流光到梓宫。
望秋月
在家见月如等闲。几度天涯望秋月,明月虽同非故山。举头问明月,古往今来几圆缺;明月如有言,问我少年今白发。
君不见汾水秋风鸿雁来,邺中歌舞尽苍苔。忧欢只问今时月,曾照离宫与露台。今月应将古月同,古人今在九泉中。谁言金粟西陵下,不见流光到梓宫。
赏析:
这首诗以“望秋月”为题,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池边的景象,通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如“满轮沈玉镜”、“半魄落银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首句“望秋月,在家见月如等闲。”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深切怀念。接着,诗人通过“几度天涯望秋月,明月虽同非故山。”两句,抒发了自己的漂泊之感。他抬头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思乡之情。然而,尽管他身处异地,但明月依旧是那熟悉的明月,只是它已经不属于他的家乡了。
接下来的“举头问明月,古往今来几圆缺。”两句,诗人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之中。他向明月发问,自古以来有多少个圆缺?这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感叹,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而当明月回答了他这个问题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少年时光已经被岁月染白。
“忧欢只问今时月,曾照离宫与露台。”这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回忆和感慨。他想知道,那些曾经繁华的离宫和露台上,是否也有今天的月光照耀。这种怀旧之情使得整个诗句充满了淡淡的哀愁。
最后两句“今月应将古月同,古人今在九泉中。谁言金粟西陵下,不见流光到梓宫。”诗人以更加深沉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感悟。他认为,即使是古人,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也会穿越时空,继续影响着后人。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也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一直照耀在我们的心中。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池边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月亮、人生、历史和死亡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它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人生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