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双松何彩翠,吏散人稀苔满地。
独坐松间是阿谁,才子风流太丘裔。
薄晓松枝清露繁,公庭无讼寂无喧。
常思佐理苏民瘼,不分端居愧主恩。
乃翁倜傥龙头客,曾事先皇佩铜墨。
京使争传德政碑,邑人共说郎官泽。
枯鱼肆索几何时,倏尔空愁风树悲。
莫言累叶仍州县,九棘三槐应有期。
【注释】
- 书少尹陈思孝松庭清晓卷:指陈思孝写的《松林清晓图》。
- 官署双松何彩翠:指官府前的两棵树(松)多么茂盛。
- 吏散人稀苔满地:官吏都离开了,只剩下了苔藓。
- 独坐松间是阿谁:我独自坐在这松树之间,在寻找什么人。
- 才子风流太丘裔:你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是东汉名士太丘(陈寔)的后代。
- 薄晓松枝清露繁:早晨的松树枝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 公庭无讼寂无喧:公堂里没有诉讼纠纷,静悄悄的。
- 常思佐理苏民瘼:常常思考辅佐治理百姓的事情。
- 不分端居愧主恩:不因自己的地位而感到骄傲。
- 乃翁倜傥龙头客:你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豪杰。
- 曾事先皇佩铜墨:曾经侍奉过先皇,佩带着铜制的工具箱。
- 京使争传德政碑:京城里的使者争相传播皇帝的美德政绩碑文。
- 邑人共说郎官泽:当地的人们都称赞你是贤明的官员。
- 枯鱼肆索几何时:像一只干涸的鱼一样,什么时候才能再得到滋养?
- 倏尔空愁风树悲:忽然之间,只能独自对着树木叹息,悲伤不已。
- 莫言累叶仍州县:不要以为几代人在地方任职就会有什么成就。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陈思孝为北宋诗人。全诗以“松”为主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第一句“书少尹陈思孝松庭清晓卷”,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陈思孝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作品《松林清晓图》被人们所珍视。清晨,他在书房中创作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幅松树林立、清新秀丽的景色。诗人以“清晓”二字,点明了时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官署双松何彩翠”,描述了官署前两棵松树的生机勃勃。这些松树犹如一对美丽的夫妻,相互依偎着。它们象征着忠诚与坚韧的品质,为人们所敬仰。
第三句“吏散人稀苔满地”,描绘了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官吏纷纷离去,留下的只有满地的青苔。这一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和批评。
第四句“独坐松间是阿谁”,诗人独自坐在松树之间,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困惑。他不知道这个“阿谁”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第五句“才子风流太丘裔”,诗人将才子比作太丘(陈寔)的后代,表明了自己的才华横溢和不凡气质。他认为自己有着高贵的家族血统和卓越的品德,能够胜任重任,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六句“薄晓松枝清露繁”,早晨的松树枝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珍珠般璀璨夺目。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勃勃。同时,它也寓意着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七句“公庭无讼寂无喧”,公堂里没有诉讼纠纷,静悄悄的。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工作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公正、清廉政治的追求。
第八句“常思佐理苏民瘼”,常常思考辅佐治理百姓的事情。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九句“不分端居愧主恩”,不因自己的地位而骄傲自大。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深刻认识。
第十句“乃翁倜傥龙头客”,你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豪杰。这句赞美之词,表达了诗人对对方的钦佩和敬仰之情。他相信对方具有非凡的气质和才华,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第十一句“曾事先皇佩铜墨”,曾经侍奉过先皇,佩带着铜制的工具箱。这句诗回忆了诗人过去的辉煌经历,展示了他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荣誉。
第十二句“京使争传德政碑”,京城里的使者争相传播皇帝的美德政绩碑文。这句诗反映了皇帝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待。
第十三句“邑人共说郎官泽”,当地的人们都称赞你是贤明的官员。这句诗赞美了诗人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干,也体现了他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口碑。
第十四句“枯鱼肆索几何时”,像一只干涸的鱼一样,什么时候才能再得到滋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之情。他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并重视这些问题,共同努力去改变现状。
第十五句“倏尔空愁风树悲”,忽然之间,只能独自对着树木叹息,悲伤不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之情。他无法改变现实的状况,只能独自承受孤独和悲伤的痛苦。
第十六句“莫言累叶仍州县”,不要以为几代人在地方任职就会有什么成就。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几代人在地方任职比作“累叶”,暗示了他们的成就并不显著。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