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未出山,清宵起灯烛。
草坐偕道流,谈禅畅幽独。
云岩一何深,心远境自足。
泠然忽成悟,风吹隔窗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夜坐喜晏伯谦谈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海月未出山,清宵起灯烛。
- “海月未出山”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亮尚未升起,山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氛。
- “清宵起灯烛”表明在这样的夜晚,人们点燃灯火,照亮了四周的环境,使得整个空间变得明亮而温暖。
- 草坐偕道流,谈禅畅幽独。
- “草坐偕道流”形容自己坐在简陋的座位上与道友交流佛法,表达了一种简朴而高雅的生活态度。
- “谈禅畅幽独”则表达了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论佛法,享受内心的平静与孤独。
- 云岩一何深,心远境自足。
- “云岩一何深”形容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高耸入云,给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感觉。
- “心远境自足”意味着内心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对外界的繁华和诱惑不再有过多的追求,内心感到满足和安宁。
- 泠然忽成悟,风吹隔窗竹。
- “泠然忽成悟”形容在静坐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某种领悟或顿悟,这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升华。
- “风吹隔窗竹”则通过描述风吹动窗户上的竹子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这种顿悟带来的清新和清爽感,也象征着内心的净化和提升。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宁静的夜晚与道友共谈佛法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海月未出山”、“云岩一何深”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谈禅畅幽独”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在静坐中与道友交流佛法时的心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