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鸦散尽海天秋,台上朝阳有凤游。
翠壁作屏连北极,练江分带入东流。
衣冠恍集金陵地,樯橹疑过白鹭洲。
散发篷窗眠倒影,不妨身世在丹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首联:“暮鸦散尽海天秋,台上朝阳有凤游。”暮鸦已经散尽,秋天的海天空阔高远,太阳刚刚升起,在台上出现了一只凤凰。诗人用“散尽”和“朝阳有凤游”两个动词,表现了景物的明丽和气氛的欢快。这里,“暮鸦”是诗人眼中的景,“台”也是眼前之景,但诗人却以“散尽”二字来写它,显得空灵而含蓄。“朝阳”“有凤游”则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境界。
颔联:“翠壁作屏连北极,练江分带入东流。”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翠壁,说它像屏风一样把北国景色挡住了。又用拟人的手法写练江,说它像带子一样把江南景色引渡到了东边去。这里,诗人把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表现出它们的美丽、富饶和生机,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颈联:“衣冠恍集金陵地,樯橹疑过白鹭洲。”从“衣冠”到“金陵”,再从“樯橹”到“白鹭洲”,诗人由实到虚的跳跃式描写。金陵是南京,是六朝故都,又是明朝的首都,是繁华之地。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疑过白鹭洲”一语双关,既指船只驶过了白鹭洲(地名),也暗指朝廷的船只已经驶过了金陵。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战乱的局面,也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尾联:“散发篷窗眠倒影,不妨身世在丹丘。”诗人在篷窗下打盹,他的身影映入水中,水波荡漾,人影随波逐流,好像进入了仙境一般。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诗人说,我不妨就在这里度过我的一生吧。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一种选择。诗人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也只好随遇而安。这一句既是对自己的处境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
暮鸦已经散尽,秋天的海天空阔高远,太阳刚刚升起,在台上出现了一只凤凰。暮光中的乌鸦飞走,夕阳西沉,
天际一片秋色。
翠壁像屏风一样挡住了北国风光,练江像腰带一样把南国风景引渡过来了。
金陵城仿佛聚集了衣冠之士,船舰仿佛驶过了白鹭洲。
在篷窗下打盹,他的身影映入水中,水波荡漾,人影随波逐流,好像进入了仙境一般。
不妨就在这里度过我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