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弱海隔瀛洲,谁去移来锦水头。
莫问楚军号薄暮,且听渔父唱高秋。
云山乱点烟蓑里,鸥鸟惊依露苇流。
携得沧浪孺子到,仍赓几调壮吾游。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江陵时写的一组诗,共六首。这组诗歌描写了江口的景色和渔父生活的情景。“次临封八景”是第一首,写江口风光,抒发自己的感慨。
前两句:“茫茫弱海隔瀛洲,谁去移来锦水头。”意思是:浩渺的东海把瀛洲隔开,是谁把锦江的水引来?这两句是说,浩渺的东海将瀛洲隔开,是谁把锦江的水引到这里来的?“瀛洲”指神话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列子·汤问》中记载:“渤海之东……有五山:一日岱舆、二曰昆吾、三曰平丘、四曰方壶、五曰瀛洲。……其中台高五百仞,九光朗满,七十二君居住焉。”这里泛指远方的名山胜地。“锦江”,指长江上游流经四川一带的一段江面,也泛指四川地区。诗人面对江口,思绪万千。
第三两句:“莫问楚军号薄暮,且听渔父唱高秋。”意思是:不要询问楚国大军何时出动,只须听听渔夫高歌吟唱秋天。“楚军”,古代称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吴越军队;“薄暮”,“薄暮”,傍晚。这里诗人以“楚军”自喻,说自己虽远离朝廷,却时刻关心着朝廷的安危。“渔父”,即打鱼人或渔民。“秋”,指秋季。诗人在这里以楚军与渔父为比喻,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高秋”即深秋,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诗人以“高秋”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第四句:“云山乱点烟蓑里,鸥鸟惊依露苇流。”意思是:云山在烟雾中时隐时现,惊飞的鸥鸟依偎着露水浸湿了芦苇。这句写景,表现了诗人所见的江口景色。“烟蓑”指渔船上的罩衣,“露苇”指长在岸边的草。
最后两句:“携得沧浪孺子到,仍赓几调壮吾游。”意思是:带着从沧浪村来的儿童来到此地,仍然用这几首诗来壮游。“沧浪”,指江边沙滩上住的人。“孺子”,指小孩。“沧浪”句是说诗人携带着来自沧浪村的儿童来到这里。“几调”,指几首诗。诗人带着儿童游览江口美景,心情非常愉悦。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富有生活情味,反映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答案】
【参考译文】
无边无际的南海隔开了瀛洲,是谁将锦江的水引来?不要询问楚军何时出发,只听见渔父唱起《高秋》。
烟雾缭绕着的云山时隐时现,惊飞的鸥鸟依靠露水浸湿了芦苇。带着从沧浪村来的儿童到此地游玩,依然用这几首诗来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