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门济济士衣冠,日丽光涵泮影间。
藏豹雾中山崒嵂,卧龙溪上水潺湲。
封泥五岭非秦吏,鸣玉千峰见汉官。
从此宫墙翘首望,五云祥彩是长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古代长安城的画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长安城的壮丽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安城的深深热爱。
首句“圜门济济士衣冠”,描绘了长安城圜门(即城门)上,士人、官员们络绎不绝的景象。他们身着华丽的官服,头戴高冠,显得庄重威严。圜门作为长安城的正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第二句“日丽光涵泮影间”,则描绘了阳光洒满长安城,泮水(即护城河)倒映着阳光的景象。泮水是长安城的一个重要景观,它环绕着城墙,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阳光洒在泮水之上,使整个长安城都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显得更加辉煌璀璨。
第三句“藏豹雾中山崒嵂”,则描绘了长安城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雾”可能指的是长安城的周边环境,如终南山等名山大川,它们被云雾缭绕,仿佛一只只潜藏的豹子,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藏豹”则暗示了长安城的险峻地势和丰富资源。
第四句“卧龙溪上水潺湲”,则描绘了长安城内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的场景。这条小溪可能位于皇宫内或宫廷附近,它见证了长安城的繁荣与变迁。潺湲的流水象征着长安城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五句“封泥五岭非秦吏”,则是诗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实施的封泥政策的回忆与感慨。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将五岭地区封给有功之臣,以此作为对他们的奖赏和感谢。诗人在这里感叹历史变迁,感慨岁月沧桑。
最后一联“鸣玉千峰见汉官”,则是对汉武帝时期长安城繁荣景象的回忆与描绘。汉武帝时期,长安城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这里,“鸣玉”可能指的是官员们的服饰华丽,而“千峰”则指代了长安城内的众多山峰。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长安城的深厚感情。
最后一句“从此宫墙翘首望,五云祥彩是长安”,则是诗人对长安城的深情寄语。他站在宫墙之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长安城的思念和期盼。而“五云祥彩”则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前程,诗人希望长安城能够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长安城的美景和历史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