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坐怀事,道学喜传说。
人以穷来归,因之试淄涅。
是乃桑中为,谁云柳下屑。
然则复何奇,不恭其一辙。
子卿偕胡妇,千秋辨污蔑。
十九年泽中,人情宁消灭。
古今至节人,一皆情所结。
情至风值萍,曾何伤汉节。
胡妇若累卿,胡羊亦卿孽。
汉旄落寒沙,胡霜焉可啮。
然则复何妨,柳下谁优劣。

【注释】

柳下坐怀事:指《毛诗序》中说,《小雅·采薇》的“于嗟乎!谁之无父母?予独行兮我将归。”是以文王作《思齐》。柳下坐,即《毛诗序》。坐怀,指怀念文王。道学喜传说:指《诗经》中有对文王的赞美和颂扬。人以穷来归,因之试淄涅:《论语》中有孔子说:“有虞氏不穷其民,故有德;夏后氏不易其田畴,故有民;殷人重农桑,故有民;周人树畜,故百工皆备。”所以《诗经》中有文王作《思齐》的记载。是乃桑中为,谁云柳下屑:桑中,指《卫风·桑中》,是男女私会之地。柳下,指《邶风·击鼓》,是男女私情之事。《桑中》与《击鼓》,是《诗经》中的男女恋情之作,但《击鼓》中的女子却认为《桑中》男子是轻浮的人。桑中、击鼓,都是男女相恋的故事,但所指却不同。《击鼓》指男子轻浮,《桑中》则指女子自甘堕落。然则复何奇,不恭其一辙:既然《击鼓》中的女子认为《桑中》男子轻浮,那么《桑中》男子也认为《击鼓》中的女子轻浮。所以《击鼓》中的女子认为《桑中》男子轻浮,是可以理解的。不恭,是不恭敬。一辙,同一条道路。

子卿偕胡妇,千秋辨污蔑:指苏武出使匈奴之后,被俘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朝派使者去接他回家,苏武坚决拒绝。汉朝使者在回汉时,又派人持节护送苏武回国。苏武回到长安,朝廷封他为典属国。苏武的事迹传颂千古,被污蔑者终将得到清白。千秋,千年。污蔑,玷污、诬陷。

十九年泽中,人情宁消灭: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霍光废黜了昭帝刘弗陵,立刘贺为皇帝。元平元年(前74),霍光再次拥立刘弗陵为帝,是为汉宣帝。这期间共15年。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在这15年间,汉朝人民遭受的苦难,已经消除不了。

古今至节人,一皆情所结:古今以来忠诚正直的人,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家的前途而忧虑。这种精神,正是人们情感的集中表现。

情至风值萍,曾何伤汉节:当苏武被拘押在北方时,他仍然思念着汉朝和故乡。他的心情就像一片飘荡在水面上的浮萍,随时都可能随风漂走,但他的心志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胡妇若累卿,胡羊亦卿孽:如果胡人的妻子拖累了你,就像胡人一样成为你的祸根。

汉旄落寒沙,胡霜焉可啮:汉朝的旌旗落在北方寒冷的沙地上,胡地的严寒天气,怎能使它受到伤害呢?这是对苏武坚韧品格的高度赞扬。

然则复何妨,柳下谁优劣: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妨碍呢?柳下惠(名展期,字子禽)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他在鲁国做官时,因为反对季氏专权而遭到排挤。后来他到宋国去,宋君要他主持政务,他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偷羊,而问于仲尼。仲尼曰:‘我欲直其为人也。’”于是辞职而去。这个故事说明,苏武虽然受到屈辱,但他仍能坚守节操,不为利诱所动。所以,柳下惠和苏武相比,谁优谁劣,就不言而喻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借苏武的典故,对当时的政治黑暗进行批判。

首联两句,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但却始终坚守节操,不屈服于邪恶。

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清白和无辜。

颈联两句,进一步强调自己的信念坚定,即使面对困境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尾联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自己的自信和骄傲。

全诗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深刻,既表达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强意志,又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幽默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