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冬气合,孤干欲如何。
响处不惊梦,霜声到地多。
往来禽寂寂,高下月峨峨。
独立那堪对,洞庭怀暮波。

诗句解读

  1. 寒树:这是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2. 空山冬气合:描述了冬天的山村景色,空旷的山上弥漫着寒冷的气息,给人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感觉。这里的“合”字用来形容山间弥漫的寒冷气息,与前一句的“空”字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凛冽的氛围。
  3. 孤干欲如何:诗人将视线转向了一棵孤独生长的树木,通过询问“孤干”的命运和处境,表达了对生命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孤干”指的是孤立无援的树,象征着在大自然中的个体或事物,它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但依然能够坚强地生存下来。
  4. 响处不惊梦:描绘了树枝上鸟鸣的声音,虽然声音响亮但并不扰人安眠,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与安宁。这里的“响处”指的是树枝上小鸟的叫声,而“惊梦”则是指这些声音不会打扰到人的睡眠。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只有自然之声的世界之中。
  5. 霜声到地多:进一步描写声音的传播范围,强调了鸟儿鸣叫时发出的声响能够传播到地面,覆盖整个山谷。这里的“霜声”指的是因霜降而产生的声响,而“到地多”则是指这些声响能够传播得很远,使得整个山谷都充满了鸟鸣声。这种描写展现了自然界中声音传播的特性,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深远和广阔的感觉。
  6. 往来禽寂寂:继续描述山谷里的鸟类活动。这里使用了“往来”来指代鸟类的活动频繁,从早到晚都在不断地飞翔和鸣叫。而“寂寂”则形容了这些活动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宁静而安详的气氛。诗人通过对这些鸟儿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山谷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强调了自然界中的和谐与平衡。
  7. 高下月峨峨:进一步描绘夜空中的景象。这里以“高下”来指代天空中月亮的位置和形态,而“峨峨”则形容月亮高高挂在夜空中的样子。这里的“峨峨”既形容了月亮明亮且壮观的姿态,也暗示了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夜空中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气氛,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夜晚之中。
  8. 独立那堪对:诗人再次回到自己的立场,面对着这片孤高的山树,内心无法平静。这里的“独立”强调了山树的独特位置和姿态,而“对”则表达了诗人与山树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诗人通过对这种互动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9. 洞庭怀暮波:最后一句将诗人的情感扩展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即洞庭湖。这里的“洞庭”指的是洞庭湖,是中国的一个著名湖泊。诗人在这里用“怀暮波”来形容对洞庭湖的深厚情感,以及那种难以言表的思念和留恋。这里的“暮波”既指湖面上夕阳映照下的波光粼粼,也暗指湖面的波动和变化。诗人通过对这种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哀愁。

译文

寒树上,空山里,冬日气息凝结,显得更加肃穆。
枝头鸟鸣如雷,却不惊扰梦中人,其声响穿越山谷,回荡不已。
山间鸟儿穿梭往来,月色映照高下,寂静无声却又不失光彩。
我独自站立于这高耸的山峰之上,面对这苍茫大地,心中不禁生出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遥望洞庭湖畔,夕阳映照下的波光粼粼,令人无限向往,却又难舍难离。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冬日山野的宁静美丽。诗人巧妙地运用声音与视觉的结合,创造出一幅幅动人的自然风景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魅力。同时,通过对鸟儿、月光等元素的描写,还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